廣西三月三的來歷簡介是什么?農歷三月初三是上旬的巳日,古時候叫做“上巳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廣西三月三的來歷簡介,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廣西三月三的來歷簡介
上巳節起源于周代。起初它是、種巫教活動,即通過水濱祭祀、沐浴活動,除災祛邪、析求生育。可以說上巳節厚本是上古先民的嚴求育節’。漢代以后,上巳節雖然仍有祛邪求育的活動,但增添了貴族炫報財富和游春娛樂的內容。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娛樂活動成為節日的主要內容,如踏青、游春、劃龍舟、打秋千等,齋戒沐浴、除災祛邪已退居其次,求育儀式近乎消失。唐朝把上巳節規定為全年三大節日之一,十分盛行。宋代上巳節也是人們水邊實飲、郊外游春的節日。直至近代,有很多地方還過這個節日。
相傳,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傳說,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黃帝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在黃帝成為氏族首領之后,有熊氏的勢力得到迅速發展,并形成一個獨立的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在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
農歷三月初三日清晨洗濯瓶口和鍋、蘿、灶等一切廚具。
用拘祀湯或者香燕草藥沐浴。
婦女兒童插段野萊花,鋪衣席上,留下的供老人挑燈。
官民在水中沐浴嬉戲,以析福消災。
男女隨著策鼓泛舟湖上,歡歌唱詠,采摘蘭花、松枝,替配而歸。
善于射箭的,刻木為兔形,親友們分成兩隊,騎馬射兔,先射中者為勝,負者下馬,鞠躬倒酒,勝者坐在馬上飲酒。
晾曬紗葛衣服。
農家于池塘聽蛙鳴,占卜豐歉,玩賞游樂。
長者向兒童講述蛙對稻田的貢獻,教育孩子不要描殺蛙類。
暮春時節,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游,祈福消災,稱為修楔,本是古時的一種祭祀方式。《周禮·春官)中載:“女巫掌歲時,拔除釁浴?!睗h代經學大師鄭玄注曰:“歲時拔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p>
春秋時,各國瀕水地區,民間都很盛行這種活動,只是隨著當地民風的敦厚或輕薄而略有不同。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比如在廣西,當地過三月三的氛圍就很濃重。這一天是壯族的情人節,從這一意義衍生出來的更多節日內容,使其成為壯族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不光壯族,貴州侗族、海南黎族、湘西苗族,都以三月三作為自己的情人節。
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農歷三月初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漢、瑤、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節日。在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市的壯、瑤、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及部分漢族群眾約2700多萬人,有著將農歷三月初三作為自己重要節日的習俗。廣西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將農歷“三月三”確定為廣西民族傳統節日,并給予放假2天。這將有利于繼承和弘揚廣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有利于加強廣西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個節日從唐宋開始,盛行于明清,源于少數民族在春季,剛度過農忙期,休息幾天,以求豐年,而休閑和祈求的方式主要是對山歌,有的地方各家主人和客人在山坡上你唱我和,有的對歌竟可以持續3天3夜!
有的地方也不一定會唱山歌,但在“三月三”這天,會帶上雞鴨魚去拜山,跟清明節一樣,以紀念自己的祖先。還有的地方會邀請客人來自己家參加蘆笙踩堂(類似于橄欖球的搶花炮),盛上自己家做的五色糯米飯,喝自釀的米酒,看壯劇、斗牛、斗彩蛋,享受勝過春節般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