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每個生肖都有相關的很多故事,你知道生肖龍的嗎?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十二生肖之生肖龍的來歷和故事欣賞”,歡迎閱讀與借鑒!

十二生肖龍的來歷
龍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與十二地支配屬“辰” 一天十二時辰中的“辰時”——上午七時至九時又稱“龍時”。
據說,遠古時代的龍是沒有角的,那時的龍在地上生活。它憑著自己身強體壯,能飛,善游 ,想當屬相,也想當獸王,取代虎的地位。于是,人間產生了龍虎斗,結果是難分難解。最后,玉帝覺得它們斗得太不像話,下旨叫它們來天宮評理,臨行時,龍想到自己雖然高大,卻不及老虎威風,怕玉帝小看自己,當不上獸王也排不上屬相。這時,龍的小弟蜈蚣出主意:“公雞有一對漂亮的角,不防借來戴上,這一定會給龍大哥添幾分威風。”龍聽大喜,便同蜈蚣來找公雞借角。
公雞聽說龍要借它的角,死活不肯,龍一見急了,對天發誓道:“如果我不還你的角,回陸地就死。”蜈蚣也在一帝擔任保道。“如果龍大哥不還你的角你一口把我吃掉。”公雞見蜈蚣作保便把角借給了龍。
龍和虎到了天宮,玉帝見龍和虎都十分威風,便下令龍虎都作獸王,虎為陸地百獸之王,龍作水中水族之王。虎既然可以當屬相,龍也可以成為屬相,只不過得在后面一些。于是,龍和虎皆大歡喜,告辭玉帝回到凡間,回來后,龍心里想,如果把角還給公雞,水族們見我這么丑能服我管呢?于是決定不還公雞的角,一頭扎進水中,現也不上陸地了。
公雞見龍不還角,氣得滿臉通紅,也遷怒于蜈蚣,蜈蚣嚇得從此鉆進石縫中。今天我們還可以見到,公雞的臉總是紅的、蜈蚣也難得爬出地面,公雞見到蜈蚣總是一口一個吃掉,并且總是在喊 :“龍哥哥,還我的角”而龍呢,再也沒有到陸地上來了。
雖然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動物,但中國人對它卻是又敬又怕、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龍的地位之高任何動物也無法與之比較,中國人心中,它是一種能呼風喚雨,騰云駕霧的神物。帝王自稱自己是真龍天子、百姓自己是龍的傳人。人們發揮出無限的想象力,將龍說得神奇而偉大,把各種動物的形象聚于龍一身、有獸的野性、人的悟性、神的靈性,并創造了許多龍的傳說,這些傳說經過民間的加工和文人的潤色后,更加令人神往了。人們敬龍、愛龍、的心理更升華為一種崇拜。也許,這也是龍成為生肖的文化因素。
凌晨7——9時(“辰時”)。傳說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龍是神話中的動物,于是辰時屬龍。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十二生肖相信大家都會背誦,作為中國人的屬相,十二生肖對應十二地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出生年份在其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屬相動物。而十二生肖的12只動物里,11只動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偏偏排名第5的“龍”,是虛構出來的動物,為何人們要讓一個虛構的動物成為生肖守護神呢?還是說在古時,真的有“龍”這種動物,只不過我們現代人并不知道而已?
“龍”可以說是中國人的文化圖騰了,在古代皇帝們都稱自己為真龍天子,由此而見龍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高不可攀。在傳說里,龍形態多變,既能隱身又能現身,既能變短又能變長,既能變細又能變粗,并且渾身鱗片閃閃發光,呼風喚雨,無所不能。根據考古學家們的考證,在殷商之前,就已經有關于“龍”的傳說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伏羲時期,可謂是真正的“遠古生物”。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尚未被國際承認的朝代——夏朝,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曾記載夏朝有人吃龍肉的故事,據說天帝賞賜了兩條龍給孔甲,可是他不會養,沒想到龍最后都被養死了,沒辦法便將龍做成了菜,沒想到龍肉竟然鮮美無比,不過再想吃龍肉,卻找不到龍了。
在很多歷史書籍上,都曾有過關于“龍”的目擊記載,而發生于1934年的“營口墜龍”事件,則更是至今找不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唯一能說通的就是“龍”或許是真的存在。當時營口一共發生過2次墜龍事件,第一次發生在1934年7月,當時田莊臺的農民發現岸邊趴著一條龐然大物,很像是畫上的“龍”,看到龍還活著,人們為了救它紛紛澆水,根據目擊者描述,這條龍長約10米,與畫上的龍別無二致,而且更加威嚴生動。
十多天后,營口迎來了一場大暴雨,這條龍也隨著暴雨騰空而起消失在人們的眼前。又過了10多日,在8月初的時候又有一條龍從天而降掉到了河里,并且當時的權威媒體《盛京時報》還專門進行了報道,這條龍看起來奄奄一息,在水中不停翻騰,沒過多久就死掉了,因為天氣炎熱,散發出非常大的腥味,光是掉下來的鱗片,人們就足足撿了有兩大筐。在這條龍去世前,哀嚎聲響徹天際,聽起來十分悲涼。
可能不少人懷疑“營口墜龍”事件的真偽,要知道營口史志辦編輯出版的營口歷史中,也有一本叫做《營口龍之謎》的書籍,這可是被官方認證了,而且中央電視臺也分別在2004年和2008年對“營口墜龍”事件做過紀錄片,以求弄清楚事情真相。對此,一些科研人員認為所謂的“龍”很可能是擱淺的鯨魚,不過這個說法至今仍然未得到驗證。大家認為龍是否真的存在?“營口墜龍”事件里的龍,又是不是真的呢?
從前有一個專門飼養龍的人,他研究龍的嗜[shì]好和愿望,僥幸地成功了。他得到了兩條龍,就將它們飼養起來。
家龍安心呆在院中的小水塘里,以為江河湖海不足以供它游玩,覺得人喂它的食物很香甜,以為大海中巨大的鯨魚也提不起它的胃口。
家龍高興躺著就躺在那兒,喜歡活動就活動一下,很喜歡這個環境,不愿意到別的地方去。
這一天,有條野龍正好路過這里,被飼養的家龍高興地和同類打招呼:“你往哪兒去啊?冬天就要到了,還在無邊的天地間到處遨游什么,快到洞穴中躲起來吧!你到處飄游不覺得很勞累嗎?相比之下,還是我倆呆在這兒清靜安逸些。”
野龍笑著回答:“你怎么狹隘到這種程度呢?大自然賦予我們健美的軀體,頭頂崢嶸的龍角,身披閃閃的鱗甲,既能潛入深深的水底,又能飛騰于高高的天空,可以召喚漫天彩云,驅使萬里長風,抑制如火的驕陽,滋潤干枯的大地。我的視野能達到無邊的宇宙之外,棲息在洪荒的曠野之中,走遍天涯海角,閱盡一切變化。這,不正是我最大的快樂嗎?可是,現在你們這樣窩囊地呆在像馬蹄印子一樣大的水塘中,泥沙限制了行動自由,只有螞蟥、蚯蚓之類的東西與你們作伴,求得一些殘湯剩菜。這樣,你們和我的形體雖然完全相同,樂趣卻完全不一樣!受人愚弄,被人豢[huàn]養的你們呀,遲早會被人家掐住喉管,割食身上的肉。我準備向你們伸出救援之手,可你們怎么反來引誘我,想把我也引入到陷阱中去呢?看來,執迷不悟的你們是難逃這本來可以避免的災難了。”
于是,那條野龍離開了。隔了不久,被豢養的家龍果然被人逮住,剁成塊,成了餐桌上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