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對中國古代的影響甚深,可以說人們的道德觀、自我約束力,皆緣起儒家思想。本專題為你整理儒家文化的相關信息,愿大家能更全面的了解儒家文化的世界。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儒家知識詳細了解,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到大家。

儒家知識詳細了解
儒家經典有哪些
儒家經典又稱儒家典籍,是儒家學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為“經”,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
主要指十三經,同時也包括歷代儒家學者的評注和解說。
十三經是指:《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其中,“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
儒家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居于主導地位,《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范、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于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閱讀《十三經》。
董仲舒將道家(黃老之學)、陰陽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傳統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學,新儒學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內容:①天人感應 ②君權神授 ③三綱五常 ④大一統。
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專制;
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
2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學對于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皇權有積極作用(根本原因);
②儒家思想與時俱進,吸納了其他學說,由先秦時的批判時政改為維護現實統治。
3影響
>>>>
對當時:
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適應西漢經濟的發展,具有進步意義。
>>>>
對后世:
①使儒學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對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文化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②儒學獨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十三種儒家文獻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于學官。唐代有“九經”,也立于學官,并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
唐文宗開成年間于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一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南宋碩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并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
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注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最初只有《六經》,后來《樂經》失傳,剩下五經,隨著歷史的發展,便有了七經、十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