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媯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陳姓家譜字輩排序,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陳姓家譜字輩排序
1.江州義門堂陳氏字輩:“開國萬事立,其德震光月,性道為忠孝,心良必自新,強易催風照,勤起聚龍兵”。
2.昆陵陳氏字輩:“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彥延承繼”。
3.桂城陳氏字輩:“初秀齊原安福壽文宗一大惟嘉佐邦國芳懋必昌疇范彝倫敘貽謀蔚后起繩下迪前光”。
4.湘鄉陳氏字輩:“翼道傳經崇對啟緒瑞煥列星秀鐘南楚俊彥鼎升鴻才軒奉本茂支蕃典敦禮敘”。
5.上湘石獅江陳氏字輩:“義門敦孝友星垂集賢良奕世齊增慶宗功裕遠規模昭令緒雍睦振家綱穎上千年澤湘南百襈芳”。
6.義門陳氏字輩:“禮樂家聲振詩書世澤長天才榮及第道學永傅芳開泰祥光運三元煥日新金章華國正長發萬年興”。
7.中湘白吒陳氏德星堂字輩:“世守祖訓茂本培元家聲克振令德方新篤生吉士秀啟賢昆澤傅仁里慶集義門五倫有敘奕代相親”。
8.中湘栗塘陳氏穎川堂字輩:“俊英祖錫顯達揚宗培元樹德本立道生賢哲繼起孝友克敦長延世澤永振家聲”。
一、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后裔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淮陽)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胡公滿傳至十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逃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二、出自于陳國公族后裔
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即陳氏。陳胡公滿的子孫,除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陳哀公之子媯留,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二)陳愍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東北)。(三)陳愍公次子陳全溫之后的陳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后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三、劉氏改姓
《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今江蘇江都東北)陳氏,實為劉氏,春秋時,因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為嗣。
四、白氏改姓
《河南官氏志》記載:隴右白永貴,于隋初改為陳氏,此為萬年(今陜西西安)之陳氏。白姓原為龜茲王帛氏,因入仕內地,怕胡人之姓遭受歧視,而改為陳氏,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叫令英,史稱陳令英。
五、侯莫陳氏改姓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易胡姓為漢姓,于496年把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六、其他少數民族改姓或賜姓而來
女真族陳氏:據陳述《漢姓女真姓的對照和說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顏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為陳氏。
蒙古族陳氏:據《續通志?氏族略四》載,陳氏,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
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陳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人嫁給了舜,并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于是舜的后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后,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后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后,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并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先秦時期,陳姓主要活動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區,秦漢時期,陳姓的足跡已踏上了湖南、江蘇、山西、山東。
西晉末年,中原動蕩,居民紛紛南遷,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已經是陳姓主要的遷回遷移的地區。同時,中原地區大姓林、黃、陳、鄭率先進入了福建,到南朝時,陳姓已經成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潁川派陳宸的后裔。陳宸十世孫陳霸先,到南京建立陳朝,史稱陳武帝,南朝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子孫遍布長江與珠江之間,為陳姓在東南地區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為主力,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江西攻入福建,祖孫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長官,后人尊陳元光為“開漳圣王”,其后裔成為閩、粵、臺地區和南陽諸島陳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在福建建立了閩國,大批中原陳姓再一次移民福建,從此,陳姓成了東南地區的第一大姓。
由于陳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東晉、隋唐的北方地區戰亂對陳姓的傷害相對要輕。
陳姓在宋初由福建大批遷入廣東的潮州和梅州地區,北宋末年,河南陳姓南逃抵廣東南雄,由北向廣東各地散移。
在宋、元、明時期,陳姓在南方得到了穩定的發展,陳姓在贛浙閩粵湘五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陳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如漢晉時期的匈奴人、北魏時期的鮮卑人、金代的女真人和清朝的滿洲八旗諸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后逐漸同化成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