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陳的傳說故事你有聽過嗎?每一個姓氏的來源往往都會有著很多的背景故事,或者被迫改姓又或者是因為賜姓。陳氏的來源和歷史都有很多來源,陳氏家族奮斗史又會隱藏著哪些秘密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陳姓起源和歷史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陳姓起源和歷史故事
相傳黃帝與西陵氏之女生有三子:昌意、玄囂、龍苗。昌意之孫為高陽氏顓頊,接黃帝之位;玄囂之孫為高辛氏帝嚳,繼顓頊為帝;龍苗之后南移為南蠻之祖。帝嚳娶陳鋒氏之女,生子放勛。放勛繼位后稱堯。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濟蒲州鎮南的媯水旁,舜氏族以河水之名姓媯。公元前2070年,禹繼舜而建立了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古城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稱有虞氏,后稱虞國。現虞城西有商均墓村,是商均的墓地。而居于媯水旁虞鄉的舜的后裔虞遂,被夏王遠封于遂,故地在今山東寧陽西北。商朝時,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陳,古城在今河南淮陽東南。陳所處之地為帝堯的母親氏族陳鋒氏部落的故地,岡而稱為陳.媯姓陳國誕生于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媯滿于陳,以取代親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陳國。陳國在西周時期是十二諸侯之一,國勢和地位僅次于“五霸”,東周之后國勢急劇衰落,公元前479年春秋末期,楚惠王最終滅了陳國。陳國子孫遂以國為氏,河南淮陽是陳姓的發源地,至今淮陽仍冠有“老陳戶”的別稱。陳姓得姓由商朝的陳國算起,至少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672年,陳厲公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以后,陳完后裔世代為齊相重臣。公元前410年,裔孫悼子建立田齊,公元前378年姜姓齊國滅亡。公元前221軍秦始皇滅田姓齊國,統一中國。齊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軫,在齊國亡國之前投奔了楚國,出任楚相令尹,封為穎川侯,封地在今河南長葛市北,并恢復陳姓,陳軫是潁川陳姓的始祖。這支陳姓成為當代陳姓中最重要、最大的支派。穎川派后裔東漢名臣陳宸的故居在河南長葛東古橋鄉陳故村。2000年來沒改過村名。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加入陳姓大族的最重要的成分是:西漢初期的匈奴,南北朝的鮮卑族的改漢姓,明初的蒙古族的加入,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中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陳姓。華北地區的陳姓含有匈奴族、鮮卑族的基因,東北地區的陳姓主要摻和了滿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1 潁川世澤,太丘家聲。天下陳姓源出于潁川(河南禹州)。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于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縣),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眾。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游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于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里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義門獨著,百犬同牢”。據明代嘉靖年間《陳氏兆祥族譜》記載:“唐大順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標揭門閭,于是陳氏特立義門”。自“義門”陳氏初創,至宋朝開寶年間,陳氏便發展到740余人口。至宋天圣四年(1028年)已達到3700余口。族人濟濟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無欺,老幼,強弱安處,不存芥蒂。義門陳氏延續了19代,縱越300多番春秋,這在古今家族繁衍發展史上確為罕見。宋仁宗曾為之贊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
2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于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經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準奏,決定采取雙分流的辦法。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家族財產列為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余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于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門口都掛起“義門”燈籠。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東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后,于686年報請朝廷批準,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與蠻僚的矛盾,應當看作是定居農業民眾與游動不定的蠻僚之間的矛盾,唐代設立漳州前不過幾千戶人家,這些人應為唐朝可以控制的農業戶口,在他們之外還有少數蠻僚生活于漳州南部山區。陳元光所率領的唐朝軍隊與蠻僚為爭奪漳州控制權進行了長期的戰爭,雙方交戰的最后結果,唐朝控制了漳州沿海平原等廣大地區,定居農業民眾控制了漳州沿海一帶,而蠻僚控制了漳州的腹地。所以,對唐代漳州的開發程度,不可估計過高。實際上,直到北宋時期,漳州還是屬于落后的地區。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唐代的漳州還不是很繁華,漳州的發展是在南宋進入第一個高潮。而漳州具有較大影響的,則是明代才有的。 他被后人尊為"開漳圣王",子孫后代被稱作"開漳圣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臺灣現有陳圣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臺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后裔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后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3 陳氏入粵,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后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后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臺,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于明末隨入臺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4 在陳氏分流遠遷之時,陳宗俞(系滿公之80世孫)在潤州任職別駕。攜子孫遷居丹陽珥陵越塘,成為丹陽陳氏始祖?!兜り柨h志·城廓》載,“越塘橋,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陳誠建?!标愓\之4世孫陳震,在越塘生兩子,長子陳東,次子陳南。陳東死于1127年,年42歲。有遺腹子,取名嗣宗?!兜り柨h志·蔭襲》載,陳嗣宗以父陳東之蔭襲,授迪功郎。陳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陳明,由越塘遷往珥陵花家渡。陳明為花家渡陳氏始祖。
陳氏以“義門”精神代代相傳,名人輩出。就丹陽陳氏而言,宗愈之7世孫名東,字少陽,太學生,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進忠言于宋欽宗,三上疏章于宋高宗,并抬棺進諫,愛國憂民之壯舉,名留史冊。陳輔,字輔之,胸負才華,法身高行,深為時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譽之為:“丹陽陳輔,乃浙西佳士也”。司馬光則贊之曰:“先生德業為士之望,先生才華為國之光”。時隔200多年后,宗愈的15世孫景實,字學漢,原住珥陵花家渡村,頗懷尊祖敬宗之德,筑廬于少陽陵墓之側,歲時灑掃,勤加祭祀,以慰先賢在天之靈。景實成為桐村(陳巷)陳氏的始遷之祖。譜載,自宗愈至能平為38世。丹陽陳氏支系遍及丹陽和句容、宜興、六合、南京等鄰縣。其丹陽族人現分布在珥陵的陳巷、陳家、花家渡、越塘,橫塘大陳甲、小陳甲、留墅、陳巷里、陳家、行宮、全州十里牌以及司徒、河陽、訪仙、麥溪、陵口、珥陵、導墅、蔣墅、竇莊、運河、呂城、界牌、埤城、新橋、后巷等鎮的陳甲、陳家村等。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陽市在籍陳姓宗人達41892人。
義門陳氏重視族祠,熱心譜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譜,至民國36年共修譜達12次之多。宗譜冠以“眾仙同來慶祝,共唱霓裳之歌”。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于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陳完,春秋時齊國大夫。即田敬仲。陳厲公子。前672年,陳宣公其太子御寇,他與寇相友善,恐禍及身,出奔至齊。齊桓公使為工正,列為大夫。自入齊后,由陳改姓田氏。死后謚敬仲,為田齊始祖。
陳湯,漢族,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大勝之后,甘延壽、陳湯給漢元帝發去那封流傳千古、揚眉吐氣的疏奏:“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于民,大惡逼于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于蠻夷邸間,以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瑕不掩瑜,陳湯在漢代歷史上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人物。
陳光標,男,1968年7月生。江蘇泗洪人,祖籍安徽。1990年參加工作。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5·12汶川地震發生后,陳光標帶領120名操作手和60臺大型機械組成的救援隊千里救災,還向地震災區捐贈款物過億元。多年來他積極投身社會慈善事業,從事大量社會公益活動。
陳文龍(1232—1277),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莆田人,男,宋代抗元英雄。宋咸淳四年(1268)考取狀元,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授鎮東節度判官,有“不屈不撓,不可干以私”之譽。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后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