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媯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陳姓的由來和來歷,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陳姓的由來和來歷
一、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后裔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淮陽)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胡公滿傳至十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逃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二、出自于陳國公族后裔
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即陳氏。陳胡公滿的子孫,除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陳哀公之子媯留,避居陳留(今河南開封陳留鎮)。(二)陳愍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牖(今河南蘭考東北)。(三)陳愍公次子陳全溫之后的陳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后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三、劉氏改姓
《通志?氏族略》記載:廣陵(今江蘇江都東北)陳氏,實為劉氏,春秋時,因魯相無子,以外孫劉矯為嗣。
四、白氏改姓
《河南官氏志》記載:隴右白永貴,于隋初改為陳氏,此為萬年(今陜西西安)之陳氏。白姓原為龜茲王帛氏,因入仕內地,怕胡人之姓遭受歧視,而改為陳氏,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叫令英,史稱陳令英。
五、侯莫陳氏改姓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易胡姓為漢姓,于496年把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六、其他少數民族改姓或賜姓而來
女真族陳氏:據陳述《漢姓女真姓的對照和說明》可知女真皇族完顏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為陳氏。
蒙古族陳氏:據《續通志?氏族略四》載,陳氏,明太祖朱元璋賜給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
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陳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人嫁給了舜,并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于是舜的后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后,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后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后,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并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先秦時期,陳姓主要活動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區,秦漢時期,陳姓的足跡已踏上了湖南、江蘇、山西、山東。
西晉末年,中原動蕩,居民紛紛南遷,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已經是陳姓主要的遷回遷移的地區。同時,中原地區大姓林、黃、陳、鄭率先進入了福建,到南朝時,陳姓已經成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潁川派陳宸的后裔。陳宸十世孫陳霸先,到南京建立陳朝,史稱陳武帝,南朝陳國封了許多陳姓王,子孫遍布長江與珠江之間,為陳姓在東南地區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為主力,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江西攻入福建,祖孫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長官,后人尊陳元光為“開漳圣王”,其后裔成為閩、粵、臺地區和南陽諸島陳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在福建建立了閩國,大批中原陳姓再一次移民福建,從此,陳姓成了東南地區的第一大姓。
由于陳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東晉、隋唐的北方地區戰亂對陳姓的傷害相對要輕。
陳姓在宋初由福建大批遷入廣東的潮州和梅州地區,北宋末年,河南陳姓南逃抵廣東南雄,由北向廣東各地散移。
在宋、元、明時期,陳姓在南方得到了穩定的發展,陳姓在贛浙閩粵湘五省繁衍最盛,最終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陳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如漢晉時期的匈奴人、北魏時期的鮮卑人、金代的女真人和清朝的滿洲八旗諸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后逐漸同化成漢族。
郡望
潁川郡:秦時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潁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相當于今河南登封、寶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以北的地區。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汝南郡:漢高帝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郡治相當于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下邳郡:東漢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省睢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一帶。
廣陵郡:西漢置國,東漢改為郡。治所在廣陵(今江蘇省揚州)。
東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稱東海郡,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治所在郯(今山東省郯城北)。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
武當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縣西北。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后。
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來移到了歙縣。
廬江郡:漢名舒,屬廬江郡,隋初皇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廬江)。轄境相當于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陜西省大荔)。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后。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后裔陳忠之后。
堂號
總堂號:潁川堂
分堂號:三恪堂,孝思堂,報本堂,聚星堂,光裕堂,孝友堂,維德堂,尊親堂,三知堂,三相堂,三槐堂,三德堂,五云堂,仁趾堂,仁讓堂,介福堂,文星堂,文圃堂,文會堂,文蔚堂,文笵堂,六望堂,世德堂,永和堂,永思堂,永睦堂,永譽堂,有歸堂,同德堂,延慶堂,名賢祠,安定堂,安雅堂,如在堂,如德堂,孝義堂,佑啟堂,良善堂,奉先堂,忠義堂,尚義堂,尚德堂,金魚堂,金蘭堂,怡善堂,怡怡堂,宜爾堂,承本堂,奎煥堂,映山堂,星聚堂,思成堂,思孝堂,思敬堂,重華堂,重德堂,追遠堂,衍慶堂,恒慕堂,時思堂,訓行堂,培本堂,培德堂,著易堂,萃和堂,萃倫堂,萃渙堂,萃賢堂,推己堂,崇正堂,崇本堂,旌義堂,惟善堂,惇倫堂,晝錦堂,敬序堂,敬愛堂,貽安堂,遺忠堂,遺風堂,詒谷堂,敦本堂,敦厚堂,敦睦堂,敦德堂,敦誼堂,道榮堂,淵源堂,瑞玉堂,慎思堂,慎德堂,義門堂,福田堂,源遠堂,聚奎堂,聚原堂,聚德堂,團蔭堂,毓慶堂,鳳和堂,禎華堂,賚善堂,僾肅堂,德星堂,德雍堂,馀慶堂,慶馀堂,燕貽堂,翰文堂,樹本堂,積善堂,積慶堂,篤慶堂,錫慶堂,濟美堂,禮行堂,雙桂堂,彝敘堂,彝倫堂,懷義堂,耀祖祠,繼述堂,顧予堂(共12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