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氏是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約120多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93%左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會澤樊姓起源與歷史,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會澤樊姓起源與歷史
①遠在在人皇氏時代有泰壹氏之后,傳到堯帝時,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樊姓酋長樊豎字仲文到帝都屯丘(今河南清豐),參加廢帝摯立堯為帝。其堯臣樊仲文后被封到山東西南立國為君,進入夏商時期遷入陜西長安東南,其后有樊仲氏。
②相傳伏羲氏之后有個叫后照的到四川的東部巴水河上游定居,其子孫以巴水之名姓巴,后來巴氏有個叫顧相的生有五個兒子,分為五個姓,其中有巴郡蠻族的樊姓起源。
③高辛氏帝嚳有女配盤瓠生有六男六女后自配成婚,衍發(fā)為六個姓,其中有武陵南郡蠻族的樊姓起源。
④有顓頊帝之后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封為贏姓。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在河南信陽的平橋鎮(zhèn)以南的獅河之濱有古樊城,出現(xiàn)有贏姓的古樊國之墓。
⑤陜西氐族樊姓相傳是炎帝之后,漢文帝時有氏族人樊仲子,十六國時有氐族人樊世等氏族樊姓。
第一次: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南渡,南宋建立,金兵南下,漢族人大都逃亡江南各地。世居任城一帶的樊姓人也大都南逃。散居蘇杭、嘉興、長山各地。
第二次:元朝統(tǒng)治江北的幾十年間,因與南宋連年征戰(zhàn),無暇顧及黃河堤防。尤其元末,黃河多次決口,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縣。因元軍駐守長江北岸,南逃無望,只得往無戰(zhàn)事的山西逃生。只幾十年,黃河泥沙就把梁山水泊八百里幾乎淹沒。到明洪武二年,開始長達五十余年的山西大遷民。大都被遷到蘇、魯、豫、冀四省的黃泛區(qū)。此時樊姓人有部分從山西遷返。
第三次:明初,燕王又與建文帝征戰(zhàn)在黃淮一帶二十余年,族人避戰(zhàn)亂外逃甚多。有的從戎征戰(zhàn),后屯邊駐守,故豐、沛、單、曹亦有屯邊記載。
第四次:清初順治元年五月(公元1644年),魚臺明末進士樊毓敦反清復明,聚眾三萬,號稱樊家軍,隱于任北先賢父林,擇機伏殲清軍固山額真巴哈納部精銳。后兵敗,株連州屬各縣族人,慘遭抄殺。族人大都西逃鄆城,南逃單、曹、蘇、豫、皖等地。敦率部邊戰(zhàn)邊撤,沿兗、曲、泗、平邑、費縣一線南下,到臨沂后逐步四散隱居。建東、西樊村。其弟毓朗、毓質(zhì)南下,陸續(xù)隱于東海贛榆、蘇州、嘉興(上海)、寧波、福建。余部隨鄭成功去了臺灣。另有一部西南撤退,散居河南內(nèi)黃等地。其中逃亡鄆城者,迫于生計,趁清將石廷柱駐鄆擴軍之際從戎,后編入漢八旗,南下平三藩后,留駐南疆屯邊。平藩有功者回京受封、賜田、賜物,世居豐臺建樊家莊。
樊姓發(fā)祥于河南濟源。春秋戰(zhàn)國時,樊姓氏族以此為源,北入山西,東到山東,南遷湖北、江蘇,西徙陜西,與當?shù)厥献迨来蔡帯?/p>
在長期的繁衍播遷中,樊姓逐漸人丁興旺,形成了昌盛的大郡望有兩個:一個是南陽郡,一個是上黨郡,治所秦時在今山西壺關,到西漢時移治長子(山西)。自戰(zhàn)國至西漢期間,在河南的尉氏、陳留、新野、唐河、泌陽、新蔡、平輿、汝南、正陽等地皆有樊姓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中唐河湖陽樊姓一族,迅速發(fā)展壯大成南陽郡大姓。西漢末、新莽初,南陽大莊園主樊重富可敵國。
與此同時,北遷山西的樊姓人口繁衍昌盛,亦形成了另一大郡望——上黨郡。魏晉南北朝時期,上黨郡仍乘借南陽樊姓皇親的余威壯大勢力。如南朝梁的樊方興及其子孫皆封公侯,此支樊姓門第光耀六百年之久,至隋湮而不聞;上黨郡還有一支樊姓族人,他們遷往北猗(yi)氏,以北齊樊進為代表,使北猗氏樊姓昌盛起來;唐代時,北方樊姓氏族依然呈繁榮勢。
值得一提的是,唐京兆(今陜西西安)人樊淑曾西游大食國(今阿拉伯),把中國書畫藝術(shù)傳入西方;兩宋時江南始有樊姓見諸史冊;明初,樊姓作為洪洞大槐樹的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東,江西等地;清代時,樊姓已廣布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并有渡海赴臺,進而播遷海外者。如今,樊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陜西,河南,江西三省為眾,三省樊姓占全國漢族樊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其它如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長治;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灌陽;貴州之從江;云南之瀘水、隴川等地區(qū)都有樊姓人居住。
郡望
上黨郡:上黨地名最早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后趙魏韓三家分晉,都占據(jù)了上黨地區(qū)的一部分,戰(zhàn)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jīng)難以考證。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后周政權(quán)短暫改名為潞州外,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后,廢并原壺關縣,建上黨縣,并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qū))。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置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隋朝開皇三年(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
此外還有廬江郡、沛國郡等。
堂號
上黨堂、南陽堂、舞陽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