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姓,中國姓氏,相傳上古時期,炎帝的后裔、黃帝大臣共工,專門管理水土,因治水有功,被封為“水神”。開始以單字“共”作為家人的姓氏,子句龍繼承父職,若干年后,共姓為了避難,有的在“共”字上加一個“龍”字,成了龔姓,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龔姓起源和歷史是什么意思,一起來看看吧。

龔姓起源和歷史是什么意思
1、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黃帝之臣共工氏,本是炎帝神農氏后裔,阪泉之戰后共工氏歸附黃帝,為水官。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之臣共工氏(炎帝的后代)在黃帝時為水官,因治水有功,被奉為社神。其后有一支開始以單字“共”為整個家族的姓氏。其后裔又再加龍字改成“龔”氏,遂演變成龔姓。據調查,姜姓龔氏為中華龔氏主支,其后裔人數最多,分支最廣。
2、出自姬姓一支,為商代共國之后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共國(今河南省共城,一說今甘肅省涇川縣北)共,亦作恭,為商代諸侯國。共國覆沒后,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共氏。后演變為龔姓。
3、出自姬姓一支,為周代共伯和之后。西周后期,有一個王室貴族叫姬和,被封于共(今河南省輝縣),為伯爵,稱為共伯和。共國在春秋時被覆沒,其子孫以國名為姓氏,稱共氏。后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
4、出自姬姓一支,為晉獻公的后裔,以謚號為氏。據《尚友錄》所載,春秋時,晉獻公(晉國為姬姓諸侯國)的兒子奚齊即位以后,給其兄申生加謚號為“恭君”。因古代“恭”即“共”,申生的后代以謚號為姓氏,也稱共氏。后演變為龔姓,是為山西龔姓。
5、出自姬姓一支,為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后代。據《元和姓纂》、《史記·鄭世家》等資料所載,春秋時,鄭武公的大兒子鄭莊公繼承了帝位,后來鄭武公的小兒子叔段企圖奪取政權,被鄭莊公打敗后,逃到共,當時在鄭國境外,稱為共叔段,其后代,或以“段”為氏,或以“共叔”為氏,也有以“共”為氏的,稱共氏。后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
6、出自為避皇帝名諱演變而來。五代十國時,后晉皇帝叫石敬瑭,因為避名諱,“敬”氏改為同義的“恭”氏,后也演變為龔姓,是為河南龔姓。
7、出自他氏改姓或小數民族漢姓而來:
(1)貴州黎平三龍鄉兜房族吳姓有改龔姓者。
(2)土族龔塔氏漢姓龔。
(2)京、瑤、彝、白等族均有龔姓。
8、龔古通共。先秦楚有共王,秦有共公,其他各國均有共公,共伯等。
1、龔遂:是見于史籍記載的第一位龔姓名人。西漢時任渤海太守,敢于諫諍。渤海臨郡饑荒時,曾開倉借糧。后世把他和黃霸作為封建“循吏”代表,稱為“龔黃”。
2、龔啟軒:今重慶萬州人,在學業上堪稱一流,當地著名的學者,是龔姓當地代表之一。
3、龔自珍:龔姓歷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仁和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博覽群書,通曉經學、文字學、歷史、地理等各方面學識。為今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道光年間舉為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其詩、文有較高成就。著作輯成《龔自珍全集》。
龔氏源頭較多,支脈亦繁,早期主要繁衍于華北的山東、河南、山西、河北及遼寧等省境。漢后,則以我國南方的江蘇、四川、湖南 、湖北、安徽、江西等省為主要的繁衍地帶。魏晉南北朝時,已成為 湖南、湖北一帶望族。至唐宋,龔姓便大舉繁衍稱盛于我國江南廣大地區,主要繁衍于今江蘇、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福建、廣東的龔姓宗族大多以南宋龔茂良為其始祖。龔茂良的4世孫龔莊有四子:長子龔英居荊山,其后代有的又遷居安海;次子龔沼居晉江沙堤,其后 有的又遷居安溪;三子龔徒居福州城內梅枝里。而且宋初,又有翁氏 改姓龔姓的,使得龔姓在福建的分居再度增多。明代以后,龔氏有的又移居至今上海、廣西等地。從清乾隆年間開始,閩、粵龔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遷往新加坡等國家。
【堂號】 "中隱堂":宋朝時候龔宗元任句容縣令。他在破案、挖掘藏犯、追捕逃犯上,像神仙一樣。有一次,為政酷苛的楊弘(隋文帝的弟弟)奉旨到各地視察。但當他到句容邊境時,卻對人說:"這里已被龔先生治理得很好啦。我再去,不是徒找麻煩打擾他嗎?"于是沒入境就到別處去了。龔宗元官至都員外郎。退休后建了一座"中隱堂"。朝野上下都贊他是"耆德"(年高有德)。
【郡望】 武陵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義陵(進湖南溆浦)。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六 桂:即為"六姓聯芳"之譽稱,分布于古時的泉州。
四、姓龔的歷史名人
龔 遂:是見于史籍記載的第一位龔姓名人。西漢時任渤海太守,敢于諫諍。渤海臨郡饑荒時,曾開倉借糧。后世把他和黃霸作為封建"循吏"代表,稱為"龔黃"。
龔自珍:龔姓歷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博覽群書,通曉經學、文字學、歷史、地理等各方面學識。為今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道光年間舉為進士,官至禮部主事。當林則徐赴廣東查禁鴉片時,他曾預見英國可能侵犯,建議加強戰備。其詩、文有較高成就。
龔 賢:清代著名畫家。工山水,兼工詩文、書法。其畫濃郁蒼潤,行草雄奇奔放。為"金陵八家"之一。
龔 勝:西漢末年時以好學明經與崇高名節而見稱。漢哀帝時,曾三舉孝廉,后因王莽篡權而歸隱鄉里。王莽數次遣使找他,要拜他為上卿,而他卻在"吾受漢厚恩,豈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嘆聲中,絕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