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在中國通常是維系血緣的隱形紐帶,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福建包姓起源于哪里,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福建包姓起源于哪里
福建永泰蓮峰包氏溯源
永泰蓮峰包姓是分支于尤溪縣東溪的包姓。
永泰蓮峰包氏第一世祖――景鐘公,是從尤溪縣湯川鄉東溪村于明嘉靖甲辰年(公元1544年)遷到永泰32都蓮峰大坊地方屯所的。
經查證《尤溪東溪包氏族譜》,尤溪東溪包氏第一世祖――漢坤,是山西省晉江府龍門縣上黨地方人,在公元960年隨藝人遷至福建省尤溪縣東溪地方屯所。自公元960年漢坤公遷居東溪起,到景鐘公1544年遷往永泰止,在尤溪共經歷了584年。這個期間《尤溪東溪包氏族譜》對尤溪東溪包氏第一世~第五世,即:漢坤公、伯益公、賜第公、俊卿公、均達公五代世祖,有記載簡譜(附后)。其他由于資料散考,記錄不是很詳細。
先秦時期,發源于湖北的包姓逐漸向北和東擴散。秦漢時期,包姓已經在山西上黨地區形成望族。魏晉時期,由泰山鮑姓改姓的包在山東也迅速向東南遷移,同時包姓主力向安徽、江西、江蘇、浙江一帶聚集。唐宋時期,包姓已經在長江南北分布,并進人福建。
宋朝時期,包姓大約有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0.11%,排在第一百二十八位。包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占包姓總人口的一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江西,這兩省包姓大約占包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江蘇、河南、福建。全國形成了以皖贛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包姓大約有1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0.13%,排在第一百二十四位。浙江為包姓第一大省,約占包姓總人口的4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蘇,這兩省包姓大約占包姓總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東、廣西、云南、江西、安徽。其人口繼續向江浙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包姓的人口已達115萬,為全國第一百三十九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87%。自宋朝至今1000余年,包姓人口的增加率呈下降態勢。目前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浙江、江蘇甘肅,這四省區大約占包姓總人口的45.4%;其次分布于四川、遼寧、安徽、廣西、山東,這五省區集中了包姓總人口的20.9%。內蒙古約占包姓總人口的17.3%,為當今包姓第一大省,這主要是因為蒙古族使用包姓較多。漢族包姓主要居住在浙江,浙江集中了包姓總人口的10.3%。全國形成了北方蒙甘地區蒙古族包姓、南部浙蘇地區漢族包姓兩塊聚集區。
郡望和堂號:包姓的郡望主要有丹陽、上黨、南陽。包姓的堂號主要有剛毅、清河、孝肅。這三個堂號均典出北宋包拯。包拯為北宋安徽合肥人,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遷右侍郎中。他立朝剛毅,權臣貴戚為之斂手,而百姓都說包拯的一笑比黃河還清,死后謚孝肅。
1、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進士。仁宗時任監察御史,主張"練兵選將,務實邊備",以御契。后任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
2、包何:字幼嗣,潤州延陵人。包融之子。與弟包佶齊名,世稱二包。登天寶進士第。大歷中,為起居舍人。詩一卷。
3、包世臣:字慎伯,號倦翁,清朝涇縣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舉人。曾任江西新喻縣知縣,對農政、漕運、鹽政、貨幣、兵法等問題都有論述,主張積極抗英。他還善于書法,肆力北魏,兼習二王,對咸豐、同治年間的書法很有影響。
4、包融:潤州人(一云湖州人)。開元初,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皆有名,號吳中四士。張九齡引為懷州司馬,遷集賢直學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稱二包,各有集。融詩今存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