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血液是一脈相承的,中國人姓氏的傳承從未中斷過,那么,寧姓是怎么來的?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廣西寧姓起源和歷史,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廣西寧姓起源和歷史
源流一
春秋時衛大夫寧俞之后。
源流二
誤傳出自嬴姓,以謚號為氏。據《姓纂》和《急就篇》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謚寧公,支庶因以為姓。”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襄公有曾孫去世后謚號“寧”,其支庶子孫有以其謚號“寧”為氏,世代相傳姓寧。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襄公曾孫是“秦憲公”。1978年1月,在寶雞縣楊家溝太公廟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鐘和秦公鎛各一套,從拓文字形看,名顯是“憲公”,而決非“寜公”(見《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沒有“秦寧公”之說,“甯氏源于秦寧公”這純屬以訛傳訛兩千多年的誤傳,應予廢止,目前也尚未發現源自嬴姓甯氏族譜。
源流三
出自后周柴榮之五子曹王嫡后柴熙讓;柴熙讓原名柴祖訓,出生于后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五代后周周世宗柴榮第五子,柴守禮之孫、柴友之曾孫、柴成詔之玄孫,祖籍古稱河北邢州龍岡縣。
后周顯德六年六月即(公元959年6月)與其兄柴宗訓即周恭帝同時受封,祖訓先封為左驍衛上將軍,接著又封為燕國公;同年八月周世宗柴榮病逝,其兄柴宗訓即位是為周恭帝,恭帝又封其弟柴祖訓為曹王,受封曹王后祖訓移居至古稱河南洛陽彰善里之地隱居,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篡位自封皇帝后賜柴祖訓名為熙讓,從此又稱柴熙讓。
寧姓發源于春秋時衛國之寧邑,得姓不久,便風光顯赫,見諸史冊者有寧俞(寧武子)及其子寧相,寧殖(寧惠子)及其子寧喜(寧悼子),寧速(寧莊子)等均為衛大夫,另有被放逐于秦的衛國大夫寧跪,這樣寧跪子孫和秦寧公之支庶便在陜西相融合,另寧戚仕于齊,子孫便落籍山東。
戰國時,有周威王師、趙國中牟(今屬河南)人寧越,秦時有魏(今河北臨漳)人寧昌,東陽(今安徽天長)人寧君,西漢時有東平亢父(今山東濟寧)人寧壽,南陽穰(今河南鄧州)人寧成,東漢有朝歌(今河南淇縣)人寧季,廣漢(今屬四川)人寧叔。這些史實表明,在兩漢時寧姓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陜西、山東等黃河中下游省份,并有進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晉南北朝時,寧姓曾繁盛于今山東濟南一帶,故后世寧姓有以濟南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這一時期的寧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有避亂南遷進入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連祖國西南端的廣西也有了寧姓人家的足跡。
隋唐兩代,寧姓名人再次多見于史冊,一改魏晉南北朝時期沉頓的局面,使寧姓發展呈現新局面。兩宋以后,寧姓人南遷者漸漸多起來,并逐漸播遷于廣東、福建。
明初,山西寧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山東、河北、北京等地。明中葉以后,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寧姓進入山海關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廣西之寧姓入遷云貴。張獻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寧姓填四川。清康乾年間以后,山東、河北、河南之寧姓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吉林等地,并有閩粵沿海之寧姓入居臺灣,山西之寧姓入遷內蒙,陜西之寧姓進入甘肅。
如今,寧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吉林、陜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之寧姓約占全國漢族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據《姓纂》記載:“衛康叔之后,至衛成公生季亹,食采于寧,以邑為氏。”望出齊郡。 齊 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后改齊郡,治所今在山東省淄博市。
“齊郡堂”、“達孝堂”、“篤親堂”、“成德堂”等。
堂號:“濟南”、“寬廉”、“解衣”等。
1、寧戚:春秋衛惠公時人,姬姓,甯氏,名戚,是現代甯(寧)姓始祖,衛國(今河南衛輝)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才而不得志。公元前680年,齊桓公拜寧戚為大夫。后長期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2、寧悌原:一名寧悌原,世稱寧諫議,欽江縣人,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44年)出生于欽江縣。出生宦海門第,寧氏家族在當時的欽廉地區為顯族,能以中原文化教導蠻夷,開化族民。在南朝梁至唐初的一百多年間,寧氏“五世七刺史”。曾祖為廉州刺史,父封諫議大夫。
3、寧成:西漢酷吏。南陽郡穰縣人。景帝時,先后任濟南都尉、中尉。因貪暴殘酷,宗室豪杰人人惴恐。武帝即位,徙為內史。后畏罪解脫歸家,在家鄉放高利貸,購陂田千余頃,役使貧民數千家,致產數千金,從騎數十。
4、寧完我:字公甫,遼陽(今遼寧遼陽市)人,清朝初期大臣。后金天命年間,投降努爾哈赤,隸漢軍正紅旗。久預機務,遇事敢言。歷任內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兼太子太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卒,謚號文毅。雍正年間,入祀賢良祠。
5、寧喜:又稱寧子、寧氏。謚悼子,寧惠子(姬姓,名殖)之子。春秋時期衛國卿大夫。衛獻公三十~三十一年(公元前547~前546)在衛國任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