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在宋代編寫的《百家姓》中排在第90位,在當今中國姓氏中名列51位,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余姓起源于哪個市的地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余姓起源于哪個市的地方
余姓于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并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后,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并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于唐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宰相余之后,即周攜王。姬余臣的子孫,祖上因政治避亂逃亡到西戎。后在西戎為官時奉命出使秦國,秦穆公嬴任見由余才德橫溢,遂用計留由余在秦國為臣,賜封其為秦國上卿(即宰相)。周襄王三十年,秦穆公采用由余征伐西戎之計,滅西戎十四國,拓地千里,使秦國成為了春秋時期的西方霸主。由余是歷史上最早提出“仁治”的。由余死后,秦王罷朝三日,為由余造墓三處,后代子孫為了紀念先祖以余名字為姓氏。
起源二
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兒子姒罕,屬于帝王賜姓為氏,歷史上的姒姓余氏皆起源于豫州。
起源三
源于黨項羌人,屬于漢化改姓,最早生活在松藩草原上。
起源四
源于地名,出自漢朝時期古蜀國褒余之道,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李白在著名的《蜀道難》中對褒余棧道有明確的描述。
余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陜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遷徙情況因缺乏歷史資料,故難以詳考。春秋時的秦國,建都于雍(今陜西省風翔東南),占有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由余(即余輔)的后裔在春秋時應繁衍于這一帶。秦漢以后,余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陜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一支遷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國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時不斷地繁衍滋長,但北方此際戰火連綿,社會動蕩不安,中原士族開始第一次大舉南遷,余姓大族所處之地正當其沖,故其南遷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繼續南遷,進入湖北、湖南等地。晉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余昭元,因功高績偉敕賜姓佘,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余齊民,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稱。唐初,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余姓將佐隨往并落籍福建。唐中期有集賢院學士余欽。唐末,有建陽(今屬福建省)人校書郎余鎬在黃巢攻陷建州時,避居莆田,后隱居田園耕隱壺山以終;還有余淵海因避黃巢兵,自福建同安北遷邵武,于唐僖宗光啟年間再轉入韶州曲江縣(今屬廣東省)武溪,是為余姓入粵始祖。此后不久余淵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長沙,三子余袞遷居浙江杭州,長子余從留居當地。其三子后裔又有遷江西之奉新、臨川、廣東省之五華、梅州、大埔、平遠、海豐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國,而且人才濟濟。明洪武年間,余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陜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河北、安徽等地。明清之際,余姓不僅遍及江南各地,而且北方之余姓也得以繁衍發展。清代,有余姓自福建省遷至臺灣,知名人物有抗日首領余日清。此后又有移居海外者,比較著名的有前加州省會城市薩克拉門托市市長余福慶(兩次連任)。如今,余姓分布廣泛,尤以四川、廣東、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余姓約占全國漢族余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七。
1、余靖:
余靖是曲江人,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在宋仁宗天圣年間,與歐陽修、王素、蔡襄并稱“四諫”。他又曾三次出使遼國,因用契丹語做詩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賢院學士,官至工部尚書,著有《五溪集》。后來,廣州設有一座“八賢堂”,余靖即為“八賢”之一。
2、余端禮:
余端禮是衢州龍游人,南宋宰相。高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歷知湖州烏程縣,孝宗召為監察御史,遷大理少卿、太常少卿,進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紹熙四年,召拜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與趙汝愚共贊寧宗即位,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3、余玠:
余玠是分寧人,僑居蘄州,南宋名將,嘉熙年間任知招信軍,于汴城、河陰戰敗蒙古軍。淳佑元年,赴援安豐,敗蒙古軍,四川總領,兼夔州路轉運使。從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與蒙古軍大小36戰,戰果顯著。后又率軍北攻興元府,還擊退進擾成都、嘉定的蒙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