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百家姓之柳姓。關于柳姓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而其中一種便是出自春秋時魯國大夫姬展禽之后。柳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三位,人口約一百四十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89%左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柳姓起源和歷史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柳姓起源和歷史故事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魯國大夫姬展禽之后,屬于以居邑名為氏。據史籍《廣韻》記載,春秋時期的魯國有大夫展禽(公子展),食采于柳下(今河南濮陽柳下屯鎮),其子孫后代遂以邑名為姓氏,稱柳氏。又據史籍《元和姓纂》上的記載,周公旦的裔孫魯孝公姬稱有個兒子叫姬展,姬展的孫子叫姬無駭,他以父親的名字為姓氏,稱展氏。后傳至展禽一代,稱公子展,食采于柳下,其后裔子孫就以柳為氏,世稱柳氏至今。著名的柳下惠,就是周公姬旦之后魯孝公姬稱的后裔,就是展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為氏。柳下惠是魯國大夫,曾掌管刑獄。據說他曾夜宿郭門,“有女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于懷,至曉不為亂。”展禽逝世后,因有“坐懷不亂”之美德,故謚曰“惠”,史稱“柳下惠”。在史籍《淮南子》中說,展禽在家門前種有很多柳樹,由于他講究惠德,因而被人稱之為“柳下惠”。亞圣孟子贊之為“圣之和”。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為氏,稱柳氏。
“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個著名典故。這位被柳氏族人奉為得姓始祖的柳下惠,勘稱女色面前的“圣賢君子”。
源流二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楚懷王孫子心之后,屬于以都城名為氏。戰國末期,楚懷王熊槐有孫子名熊心,在秦末農民大起義時,被西楚霸王項羽推為首領,也稱楚懷王,號稱“義帝”,建都于柳(今湖南常德)。在史籍《通志·氏族略六》中記載:“懷王孫心,都郴,其后遂為郴氏。”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則明言:“懷王心無后”。雖然楚懷王根本就未能到達即定的新都城長沙,被項羽派九江王英布等追殺于郴縣(今湖南郴州)。在史籍《史記集解》中引漢朝名家文穎的話說:“郴縣有義帝冢,歲時常祠不絕。”文穎是漢朝末期的人物,果如其言,則對楚懷王的祀祭實際上完整地持續了兩漢的全歷程。但在漢朝史家巨摩司馬遷的《史記》中,卻沒有為楚懷王熊心專門立傳,這個“失誤”使他在后世一直就頗受非議。清朝學者趙翼的評論最具代表性,他說:“《史記》不立楚懷王心傳,殊為缺筆。陳涉已世家矣,項羽已本紀矣,心雖起牧羊,然漢高、項羽嘗北而事之;漢高之入關,實奉其命。”由此看來,劉漢皇室對楚懷王的蓋世奇功是相當尊崇的,這雖然不能回避劉氏對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王之”之諭的感激之懷在起諾大作用,但畢竟為歷史保留了真正屬實的一筆。
在楚懷王熊心的后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立都之城名為姓氏者,稱柳氏、郴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于鮮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西魏宇文泰集團實行府兵制時采取的措施,當時將其新軍將領,除在六鎮仍保持復姓者不動外,其他人皆按功勞次序,將已改的漢字單姓恢復或改為鮮卑舊姓,如于姓仍改為勿忸于。其中還包括賜胡姓,如李虎、閻慶并被賜姓大野氏,李弼被賜姓徒何氏,周搖被賜姓車非氏,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氏,而以賜姓宇文者為最多,諸如王杰、祖孝芬、崔謙、鄭孝穆、柳敏等——其中包括漢族高門大族,皆被賜之。當年,士兵多有以統帥之鮮卑姓作為己姓之例,如獨孤楷本姓李,以從主將獨孤信而得姓。
宇文泰集團恢復胡姓的目的,在于加強胡族貴族內部以及胡漢統治者之間的合作,而被改姓者則的確因之提高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因此著名的南北朝宮體文學的代表作家庾信曾在《出自薊門行》中記載:“梅林能止渴,復姓可防兵。”說明復姓在社會上有特權地位。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時期蒙古鄂柳特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鄂柳特氏,亦稱鄂爾果諾特氏:世居喀爾喀(今蒙古國)。后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gonote Hala。
在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多冠漢姓為柳氏、劉氏等。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柳氏族人分布,多為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在中南、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的漢姓,亦有漢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各民族聯姻后帶入的漢姓。
源流六
源于改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明末清初有著名民間評話藝術家曹永昌,公元1587~1670年,字葵宇,號敬亭;祖籍南通余西場,生于江蘇泰州。曹永昌在十五歲時強悍不馴,屢屢犯法,得泰州府尹李三才為其開脫而流落在外。他先后逃亡于泰興、如皋、盱眙。后因聽藝人說書,也在市上依稗官小說開講,居然能傾動市人。曹永昌后來渡江南下,變姓為柳,改名逢春,號敬亭。因其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柳逢春在云間(今上海)得到莫后光的指點,書藝大進。之后到揚州、杭州說書。對于他的評書藝術水平,黃宗羲《柳敬亭傳》寫道:“敬亭既在軍中久,其豪滑大俠、殺人亡命、流離遇合、破家失國之事,無不身親見之。且五方土音,鄉俗好尚,習見習聞。每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劍鐵騎,颯然凈空;或如風號雨泣,烏悲暮骸。亡國之恨,檀板之聲無絕,有非莫生之言可盡者矣。”在曹永昌的后裔子孫中,都稱柳氏。
在明末清初,江南有著名的妓女楊隱,公元1618~1664年,字影憐,婚后號河東君;吳江人(今江蘇蘇州,一說浙江嘉興)。楊隱自幼聰穎絕倫,入吳江盛澤鎮歸家院名妓徐佛家為婢,受其熏染,“博覽群籍,能詩文,間作白描花卉,秀雅絕倫。”后被賣入明朝故相周道登家,因年幼明慧,主人常抱膝上,教以詩詞歌賦。十四歲時,楊隱離開周府,流落為妓,往來于吳越間,與高才名士交往,改名柳如是。柳如是婉媚俏麗,格調高絕,于是江左之地,“一時喧譽,獨推章臺”,遂成一代名妓。在明末,嫁與著名文學家錢廉益為妾,其善畫,白描花卉,雅秀絕倫,山水石竹,淡墨淋漓。又博覽群書,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詩》等,稱為“秦淮八艷”之首。公元1664年,錢謙益在八十三歲那年病逝于杭州,四十七歲的柳如是受到錢氏家族的排斥,她失去了依靠,也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就在當年她用三尺白綾結束了自己風風雨雨的一生,追隨錢謙益于九泉之下。
郡望:河東郡
堂號:河東堂:以望立堂。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①指今整個山西省。②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
在明朝被并河東縣,劃入蒲州。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
得姓始祖
柳下惠:周公旦之子伯禽之裔孫,西周初年,伯禽代父就封,為第一代魯公,下傳至春秋魯孝公時,生有一子叫展,展之孫無駭以王父字為氏,始姓展。無駭生子展禽,名獲,字禽或季,魯國大夫,曾掌管刑獄,食邑于柳下。據說他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于懷,至曉不為亂。展禽死后,因其有坐懷不亂之美德,故謚曰“惠”,史稱“柳下惠”。(《淮南子》說展禽門前種有很多棵柳樹,由于他講究惠德而被人稱之為“柳下惠”)。孟子贊之為“圣之和”的圣賢君子,柳下惠的后人以其封邑為氏,稱柳氏。“柳下惠坐懷不亂”,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個著名典故。這位被孟子贊譽為“圣之和”的圣賢君子,正是中國柳姓的始祖。
各支始祖
柳慶叟:字繼宗,又字文政,據瀏邑舊譜初授中書,任嘉定十三年庚辰歲,五月十一日午時生,元成宗大德四年徙居潭州武宗至大三年庚戌歲,十一月初一日午時卒,壽九十有一,葬長橋沙溪塘山。元配:陳氏,誥封宜人據瀏邑舊譜宋嘉定十二年己卯歲六月十一日子時生,與公子偕子媳同徙澤州卒未詳葬長橋沙溪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