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百家姓楊姓來源,講述典型的多源流姓氏楊姓的十五個淵源。“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宋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7%的人口比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楊姓的起源和歷史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楊姓的起源和歷史是什么
1、百家姓楊姓的由來之一出自姬姓。周成王那時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 兒子燮繼位后,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那時晉國的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 (燮的第10世孫)時尊封次子伯僑到楊,稱楊侯,是為那時起的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到羊舌食采,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 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 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人僥幸逃往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姓氏楊的由來之二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順利地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后,賜當地少 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姓楊起源之三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北 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
4、楊姓的來源之四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有代 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堂號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陜西之弘農縣,今為陜西之華陰縣,是楊姓的肇姓始祖杼公興旺發祥之地,故用此堂號。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學生在夜里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里行賄。楊震堅決不受,并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說:“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為堂號,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風。
此外,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光裕堂”、“賜書堂”、“崇本堂”、“清白堂”、“務本堂”、“紹興堂”、“瑞本堂”、“紹先堂”、“河東堂”、“棲霞堂”、“秦和堂”、“鴻儀堂”、“安陽堂”、“鴻山堂”、“新楊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等。
宋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張、趙、劉、陳之后,為宋朝第7大姓。楊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陜西、山西,這三省楊姓大約占全國楊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這三省的楊姓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川湘、陜晉、冀豫為中心的三大塊楊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4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6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蘇(10.3%)、山東(10.1%),這四省楊姓大約占楊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陜西(5.9%)、湖南(5.5%),這五省的楊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躍成為楊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余年中,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楊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些,楊姓人口總增加率僅為13%,凈增加了30萬。楊姓人口的分布總格局也發生變化,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魯、贛閩、晉陜、川湘四大塊楊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西部傳到了東南部。
楊姓起源及簡介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建立了楊國。虞于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 兒子燮繼位后,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后,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北 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后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滅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給他。并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 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后,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 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楊者。楊,在今山西 洪洞東南。春秋時滅于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楊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6、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據《晉書》云;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 甘肅仇池山 )。
7、出自「揚」姓。以邑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