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據說最早源于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楊姓出自于哪個姓氏,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楊姓出自于哪個姓氏
楊姓出于姬姓。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周成王將自己的三弟叔虞封在了唐,也就是現在山西聞喜縣東北,史稱唐叔虞。唐叔虞的次子杼為楊侯,這就是楊姓的開端。到了東周恒王時期,楊國被滅,這一支楊姓族人一直活躍在山西洪洞、陜西咸陽和河南洛陽三角地區,后來經河南、穿河北、涉湖南、越南嶺進入廣東。
在古代因為建樹功勛很多人都會被賜予大姓,賜姓具有光宗耀祖的意思,比如隋唐時候楊義臣本姓尉遲,他的父親尉遲崇為國捐軀后義臣被養于宮中,因為常常在隋文帝楊堅身邊引起了隋文帝對于他父親的追憶,于是下詔賜予皇室姓氏楊。
姬姓“三封楊侯”
楊姓的來源比較復雜,而且爭議頗多。在受姓始祖這個問題上,爭論從宋朝開始到現在就沒停止過。當然,在學術問題上,各說各有理。楊姓主要來源于姬姓,而且是楊姓歷史上有名的“三封楊侯”。
姬姓是黃帝的姓氏。一脈相承姬姓的周武王死后,兒子姬誦即位,即周成王。周成王封同父同母的弟弟叔虞為唐侯,封地在古唐國(今山西聞喜東北)。
后來,周康王封叔虞的二兒子杼為楊侯,封地在楊國(今山西洪洞東南)。楊國這個地方,原來是以楊樹為圖騰的少數民族姜戎中的一支居住地。
杼的第六世孫康,跟著周宣王北征,結果陣亡。康沒有后代,周宣王把自己第五個兒子澗(尚父)過繼到康的名下,以繼承康的事業。但周宣王把兒子過繼后,居然把封侯的事情給忘了。直到周幽王即位后,才把尚父封為楊侯。
關于尚父封侯的另一種版本的說法是,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在周宣王活著時沒被封爵,直到周幽王上臺后才被封為楊侯。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中國人口第六大姓。楊姓遍布中國各地;其中,中國的四川省是楊姓第一大省。楊姓向海外也有比較大范圍的移民,尤其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后,中國南部特別是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楊姓人士大量向海外遷移。為了避免天災人禍而向海外謀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
在鴉片戰爭以后直到 20世紀初葉,或因政治避難,或為追求西方科技,或為尋找革命真理,楊姓人士遷居的主要地區則面向西方歐美一帶,這也是楊姓人士飄洋過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楊姓歷代名人805名,占總名人數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楊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數2.02%,排在第六位;楊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的1.96%,排在第十位;楊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2.12%,排在第十一位。
弘農堂、河東堂、東海堂、安陽堂、關西堂、梅溪堂、知本堂、仁本堂、報本堂、培本堂、端本堂、崇本堂、務本堂、敦本堂、敦睦堂、敦彝堂、敦(惇)倫堂、光裕堂、垂裕堂、慶義堂、尚義堂、存義堂、孝義堂、孝思堂、敬思堂、永思堂、序思堂、思樂堂、太和堂、泰和堂、詒經堂。
紹經堂、紹興堂、紹美堂、紹先堂、啟先堂、承桂堂、承澤堂、銜鳣堂、兆鳣堂、鳣慶堂、鳣瑞堂、瑞雀堂、一本堂、一合堂、雙環堂、雙梧堂、三鱣堂、三聯堂、三德堂、三松堂、四知堂、八行堂、世勛堂、世清堂、世德堂、成德堂、紹德堂、崇德堂、樹德堂、如德堂、懷德堂。
清德堂、德新堂、德潤堂、彝敘堂、敘倫堂、亦厚堂、遺厚堂、遺道堂、遺直堂、壽白堂、清白堂、清漁堂、懷清堂、誦清堂、彥清堂、留清堂、留耕堂、留余(馀)堂、慶余(馀)堂、慶義堂、克勤堂、鴻儀堂、鴻山堂、北山堂、見山堂、福山祠、道南堂、賜書堂、新楊堂。
教忠堂、纘緒堂、纘費堂、翼善堂、佑啟堂、文運堂、白云(云)祠、懷云(云)堂、耕心堂、聚珍堂、溯源堂、肇修堂、應復堂、篤宗堂、謙益堂、柱國堂、味葉堂、著薦(薦)堂、親親堂、親遜堂、椿蔭堂、萼輝堂、榮華堂、華鄂堂、忠武堂、明遠堂、寶儉堂、鹽田堂、同志堂、問安堂等。
1、楊堅: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
2、楊廣:隋明帝
3、楊素:隋朝名臣,詩人,杰出的軍事統帥。
4、楊炯: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杰”之一。
5、楊國忠:唐天寶年間著名權臣。
6、楊玉環: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7、楊業: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之首。
8、楊延昭:北宋抗遼名將,“楊家將”第二代。
9、楊文廣:北宋抗夏名將,“楊家將”第三代。
10、楊再興:南宋抗金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