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臺縣屬于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古稱州來,又謂下蔡,位于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緣,北鄰亳州市蒙城縣,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鳳臺縣武姓起源在哪里,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鳳臺縣武姓起源在哪里
1、出自子姓
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為氏。據《武班碑》所載,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為氏。如漢代武班即是。出自春秋時宋武公之后,以謚號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謚號為“武”,史稱宋武公,其子孫以其祖之謚號為氏,亦稱武氏。是為商丘武氏。
2、出自姬姓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受申、許、魯等部分諸侯擁戴,在申即位,后遷都到成周雒邑(今洛陽),歷史上稱東周。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的幼子剛生下來的時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狀紋路,故被賜為武氏,為周朝大夫,后來他的子孫,因而以武為氏,史稱武姓正宗。是為河南武氏。
3、 出自以國名為氏
據《世本》、《萬姓統譜》等資料所載,夏臣武羅被封武羅國,后國亡,其后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武姓。
4、源于官位,屬于以官稱或爵稱為氏
漢朝時期官位“武功爵”、漢朝時期官署武庫令、漢朝時期官吏武衛將軍。
5、源于封地名簡化
據《風俗通義》所載,漢朝有武強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強縣,其后代因封地“武強”簡為武氏。
先秦時期,武姓主要活動在河南。秦漢時候,武姓已經分布到山東:江蘇等地。唐朝是武姓發展的鼎盛時代。唐朝武則天時期,山西武氏得到最大的發展,武氏家族成為當時最顯赫的家族,五代時,武姓已經分布到南方的廣東江西、湖南,浙江,安徽,云南和北方的陜西,內蒙古、河北等地。到宋朝時,武姓已經散布于全國各地。
宋朝時期,武姓大約有1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零二位。武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占武姓總人口的51%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湖北、河南,這四省武姓大約占武姓總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湖南等地,全國形成了以晉冀豫鄂為中心的武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武姓大約有1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一百零二位。宋、元、明600余年間,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而武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增長要快。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這三省武姓大約占武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山東、遼寧安徽,這三省的武姓集中了23%,山西為武姓第一大省,占武姓總人口的16%,宋、元、明600余年,武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很大,其人口主要向西北和東南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晉冀豫為中心的武姓聚集區。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唐高宗皇后,公元690年建周代唐,在位21年。執政期間,頗多政績,如善用人才,開創殿試,重視農業,加強邊防等。但其任用酷吏,時有冤案。公元705年,則天帝被迫讓位與子唐中宗,中宗遂復唐。
武宗元:河南省白波人,北宋著名畫家,學吳道子,行筆流暢,擅佛道鬼神,曾為寺觀作壁畫。武元直:金代北京人,善畫山水,亦能詩文。有《東坡游赤壁圖》等傳世。
武訓: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偉大的平民教育家,為窮人創辦了堂邑、館陶、臨清三縣義學。武士敏:民國抗日將領。字勉之,懷安人1937年出任第一六九師師長,兩年后升任第九十八軍中將軍長,與八路軍精誠團結,并肩作戰,共同抗日。1941年9月,武士敏率部在與日軍的戰斗中犧牲,終年49年。武士敏壯烈殉國后,舉國悲痛,全國許多地方紛紛為其舉行追悼大會,《新華日報》華北版發表了報道、社論和紀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