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姓,中華姓氏。秦姓最早源于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周公于魯,周公之子伯禽裔孫食采于秦邑,子孫以邑名為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秦姓的起源和來歷,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秦姓的起源和來歷
源自嬴姓
周孝王分封伯益的后裔非子于秦亭,建立秦國,傳至子嬰降漢,國亡,支庶以秦為氏。
源自姬姓
周文王后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魯(今山東曲阜)稱魯公。魯公后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于秦。其后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的史籍記載認為伯禽的后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魯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后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源。按魯有秦堇父,其子秦丕茲,拜孔子為師。秦周、秦遺,蓋秦子之族。又,秦巡之妻秦姬為季公鳥季氏,魯公族之妹,依當時同姓不婚之禮考之,而魯為周禮所在之國,則秦氏非姬姓,于魯為異姓大夫。
出自外夷
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源自姚姓
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虛,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舜,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舜帝有七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稱“帝舜七友”,分別是:秦不虛、東不訾、雄陶、方回、續牙、伯陽、靈甫。上古帝舜執政時期便已有秦氏一族。但因秦不虛之后無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家對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國為氏和邑為氏之說。
外族改姓
1、源于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羅拔伙世居遼陽,隸屬巴爾虎旗蒙古。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張家口一帶。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清廷準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并獨豎一旗,稱蒙古九旗。清乾隆年間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遷居鳳城鎮,取漢字“秦”為氏。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顏氏,后有改為秦氏者。另有各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繁衍,成為秦姓一支。
2、源于蒙古八旗姓漢化改姓為氏。
3、源于滿洲八旗姓漢化改姓為氏。
4、源于達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斡爾族克音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國內分布
秦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按人口排名列第74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378萬之眾,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8%。從宋朝至當代激增了16倍之眾。宋朝時期秦姓人口11萬,名列100位之后,明朝時期秦姓人口23萬,排名82位,宋元明600年間中原與四川秦姓人口因戰爭與自然災害減少。在中國的秦姓主要劃分為兩支,分別為西北的一支和東部及東南部的一支。前一支為顓頊嬴姓的后代,發源地是甘肅省天水的故秦地。
自秦朝滅亡以后,其公族便以國名為姓氏,其后裔多居于陜西等地。后一支則為黃帝姬姓的后代,其發源地在今河南范縣及山東曲阜一帶,后來發展成為中國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從一開始就向陜西省境內及湖北省播遷。在戰國時期,秦姓族人北上發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內。
先秦時期,秦姓已分布于河南、陜西、山東、湖北、河北等地。
到了西漢初年,為了清除各地的舊貴族及豪強勢力,維護漢朝的中央集權統治,漢高祖劉邦采納了婁敬(劉敬)的建議,遷徙六國貴族的后裔和關東(今陜西省潼關以東的地區)的豪族到關中,從而使之置于中央政府監視之下,人口大約有二十萬之眾,這其中就有山東秦姓的一支豪族遷居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北)。這支秦姓人丁興旺,官宦眾多,故世號“萬石秦氏”,從而成為當地一望族。與此同時,已有秦姓或遷入甘肅、江蘇,或遷入四川、北京等地。
大約在漢末或三國時期,源自姬姓后裔的秦姓有一支遷入山西,后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而秦姓南遷始于秦代以前,魏晉南北朝時,由于北方連年戰亂不斷,秦姓便再次南遷。同時,在今甘肅境內又形成一大郡望,即天水郡。魏晉以后,已分布于江南許多地方,以江蘇、浙江為主,其中江蘇以無錫,浙江以紹興、寧波最為集中。
宋、元、明時期,秦姓有遷至廣西,廣東,安徽,貴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歷清至近現代,分布地更廣,遍布于全國各地,而且還有不少移居臺灣和海外,從而使秦姓得以更加廣播,枝葉進一步繁茂。
海外分布
日本秦氏
秦氏為日本一個古代的氏族,傳說先祖是中國秦始皇的子孫弓月君(融通王)。可能與東漢氏以渡海的形式來到日本,但沒有明確的記載。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是由百濟來到日本,來到的時間約3世紀,當應神天皇在任時已經到達日本。他們的主要據地在山背國葛野郡。在雄略天皇以后,開始受到朝廷的重用。秦氏最為有名的人物是秦河勝,是圣德太子的寵臣,負責建設廣隆寺。
在平安時代部份人以惟宗氏為名,島津氏亦以秦氏先祖而自稱。另外,四國的長宗我部氏和香宗我部氏也自稱是秦氏后裔。姓羽田的與他們有關,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公開承認自己是秦人之后。
宋朝時期,秦姓大約有11余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5%,排在一百位之后。秦姓第一大省是江蘇,約占全國秦姓總人口的43%。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蘇、四川、河南,這三省秦姓大約占全國秦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北、廣西、江西、浙江等省。全國形成了東部江浙、西部四川、中原豫冀三大塊秦姓聚集區。
當代秦姓的人口320多萬,為全國第七十四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秦姓人口由23萬激增到320多萬,增長了11倍多,秦姓人口的增長速度相同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秦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廣西、河北、四川、山西五省區,大約占全國秦姓總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重慶、江蘇、湖北、安徽,四省的秦姓又集中了22%。河南為秦姓第一大省,占全國秦姓總人口的15%。全國形成了中原河南、南方廣西、北部河北、西地四川四塊秦姓聚集區。在600年期間,秦姓人口由東南部向華中、華北、西部的回遷十分地強勁,西南和東北地區秦姓的人口急劇增長可能與當地少數民族的漢化過程加快有關。
秦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晉陜、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內蒙古中部、皖蘇北部、鄂湘大部、桂黔渝、四川東部、廣東西部、甘肅中部、黑龍江東南,秦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9%以上,中心地區可達2%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3.6%,居住了大約65%的秦姓人群。在甘肅大部、寧夏、內蒙古中西和中東部、河北西北、京津、黑龍江東部、吉林東北、遼寧南部、山東東部、皖蘇中部、湖北東端、湖南東北、江西西部、廣東中部、海南、云南東部、四川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秦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6%—0.39%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2.2%,居住了大約24%的秦姓人群。
秦冉:孔子弟子。姓秦,名冉,字開,春秋末年人。唐代開年間元封“彭衙伯”,宋封“新息侯”。
秦非:孔子弟子。姓秦,名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魯國人。唐代開元年間封“汧陽伯”,宋封“華亭侯”。
秦商:孔子弟子。姓秦,名商,字子丕,春秋末(公元前547-?)人。唐代開元年間封“上洛伯”,宋封“馮翊侯”。
秦開:戰國時燕國名將,曾率軍打敗東胡(匈奴)的一支,使燕國擴展領土數千里。
秦襲: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東北)人,西漢時任太守,被稱為“萬石秦氏”。其后幾代均在當朝為高官。
秦嘉:隴西(今甘肅省臨洮東北)人,東漢詩人,因去洛陽赴任與妻不能面別,便做詩以贈而傳為美名。
秦宓:廣漢綿竹(今四川省德陽北)人,三國時蜀漢大臣,累官至大司農,其文詞藻壯美,惜作品多佚。
秦觀(1049-1100)字太虛,又字少游,北宋高郵人,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
秦檜:字會之,宋建唐(今江蘇省南京)人,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初謚忠獻,改謚謬丑。
秦儀:字鳳岡,號梧園,江蘇無錫人,清代書畫家,人稱“秦楊柳”,名噪一時。
秦纮(1426-1505) 明中期名臣。字世纓。山東單縣人。景泰二年舉進士,授南京御史。
秦堇父:春秋時魯國大夫,勇力過人,后孟孫氏用之為戎右,為春秋戰國時期名人。
秦越人:即戰國時名醫扁鵲。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人,亦為燕人。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唐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秦宗權:唐末蔡州上蔡(今屬河南省)人,曾任節度使,后戰敗投降黃巢,黃巢起義失敗后稱帝。
秦九韶:魯郡(今河南范縣)人。南宋數學家,著有《數學九章》。
秦簡夫:元大都(今北京市)人,戲曲作家,著有雜劇5種。
秦良玉:明代女將,其夫石砫宣撫使馬千乘死后,代領其兵,所部號“白桿軍”,被封為“忠貞侯”。
秦蕙田:清金匱(今江蘇無錫)人,官至刑部尚書。著有《五禮通考》。
秦祖永:清梁溪(今江蘇省無錫)人,書畫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