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姓在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源起歷史非常古老,可追溯到遠古時期。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柏姓的來源和歷史,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源流一
源于贏姓,出自遠古舜帝時候的賢人柏翳(伯益),
舜帝雕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史記·秦本經(jīng)》中記載:“大費拜受佐舜,調(diào)訓鳥獸,鳥獸多訓服,是為柏翳,舜賜嬴姓。”柏翳,就是大費,又稱伯益,為舜帝執(zhí)政時期的司徒,專職負責畜牧之事,因功被舜帝賜姓為贏,此之后柏翳便有了兩個姓氏,即贏姓和柏氏。柏翳就是柏氏的始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據(jù)古書記載,伯益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幫助舜帝馴養(yǎng)鳥獸,教人們將牛、羊、豬、狗、雞、鵝馴養(yǎng)后,物質(zhì)生活的來源就更有保障了。
伯益還曾積極幫助大禹治水,也立了大功。在伯益的后裔子孫中,形成了兩支主流姓氏,其中一支稱柏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于柏皇氏后代,出自周朝時期的柏國,屬于以國名稱為氏。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一個柏國,亦稱柏子國,是周公旦賜封柏皇氏后裔的一個子爵小諸侯國,故址在今河南中部。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柏國在今蔡州西平縣,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考察柏皇故地,古籍記載其古柏子國“立于正陽之南”,開國君王就是黃帝的臣子柏高。上古時期所說的“地中”,一般是指黃帝定都之地新鄭,后來的柏子國封地應距其地不遠,古西平位于新鄭之南,應為柏皇氏之祖地,柏子國都城古稱柏亭,即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舞鋼市及周圍地區(qū)。今史學界相辯,一說柏子國當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的西平縣,一說柏子國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的舞鋼市,其實并沒有根本沖突,漢、唐、宋時期的蔡州西平,其地囊括今西平縣和舞鋼市,實為一地之稱。06年11月,古柏國都城柏亭遺址在今舞鋼市尹集鎮(zhèn)謝古洞村一帶被發(fā)現(xiàn),都城南門就在肖灣村東,而田崗水庫東岸一條兩千多米長的古柏國城郭遺址,就是古柏國西門所在。
西周時期,柏皇氏后裔所建柏子國,其國人將先祖時期的一些地名帶到了封國,如“皇人山”。著名的南宋學者羅泌在《路史·前紀六》中記載:“皇人山,謂之伏羲山。”柏皇氏為伏羲氏之一,因此稱“伏羲山”有證可循。柏子國人崇尚柏樹,稱頑強、高大而長壽的古柏為柏皇,并以柏為氏族圖騰,可見柏皇氏影響之久遠。柏子國在春秋時期是個弱小的諸侯國,因此依附于強大的齊國,為齊國的盟國之一,在史籍《左傳·僖公五年》中記載:“江、黃、道、柏方睦于齊”。在齊桓公姜小白霸業(yè)鼎盛時期,柏子國與江國、黃國、道國等小國與齊國十分和睦。
春秋末期,柏子國為楚國所滅。國滅后,柏子國王族后代和國民就用原來的國名作為姓氏,稱柏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于贏姓,出自遠古嚳帝時候的賢人栢招,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栢招,為帝嚳之師,史稱栢公。傳說他曾力促帝嚳“掃夔門之陋,惟嘉植之足珍,故美名之可究。”栢,就是古代的俗“柏”字,與柏字同義通用,因此栢招亦稱柏招。
在栢招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栢氏、或柏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柏姓的郡望有平原、濟陰、魏郡。柏姓的重要堂號有無求、平原。“平原”堂號出自唐朝柏良器。柏良器的父親被安祿山叛唐時殺害,柏良器誓雪國恥、報家仇。他跟隨李光弼為左武衛(wèi)中郎將,平叛中,年僅24歲的柏良器打了62仗,立有大功,被封為平原王,畫像入凌煙閣,終官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
1、柏良器:唐朝時人,他的父親被安祿山殺死,他立志報仇,少年從軍,打了六十多場戰(zhàn),當上將官時,才二十四歲,以后更立大功,做了大官。
2、柏叢桂:明朝寶應人。洪武時,他上書朝廷建議筑淮堤 ,建槐樓40里,以防備水患。后來,明大祖皇帝采納了柏叢桂的建議。 在淮揚一帶征用民工五萬六千人,給他率領修建河堤、槐樓四十里這個宏偉的工程,大功告成后,鄉(xiāng)人稱為(柏家堰)。世代造福于 民,流芳千古。
3、柏常:黃帝時有地官(司徒),帝顓頊有師傅柏亮父,帝嚳有師傅柏昭。帝堯時,柏皋封在柏(今在河南舞陽縣東南),號柏成子。柏,神話傳說中的蜀王。《漢·揚雄·蜀王本紀》:“蜀王之先名蠶叢,后代名曰柏 ,后者名鳧,此三代各數(shù)百歲,皆神化不死”。
4、柏高:神話傳說中的仙人。《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於天。”郭璞注:“柏子高,仙者也”。
5、柏謙:清(1697~1765),字蘊高(高一作皋),號東皋,崇明(今屬上海市崇明區(qū)浜鎮(zhèn)人)人。善楷書,有唐人風矩。他天資聰慧,博覽群書,納于言辭,敏于文翰,早年從師于本縣孝廉李杜詩,他為官清正,善于識別,培養(yǎng)人才。雍正十三年秋。順天鄉(xiāng)試時,他曾任總閣卷官,以后又兩任福建省鄉(xiāng)試正、付主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