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中國人的姓氏起源并非只有一個地區,而是存在多地區多起源的趨勢。關于百家姓,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國百家姓之水柏喻三姓的起源由來”,歡迎閱讀與借鑒!

分布地區
浙江臨安郡。吳興郡:三國時置郡,相當于今天的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治所在烏程。是今天的浙江省吳縣。臨安府: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元代將原治于通海的南路改名為忽必烈諭言所用的臨安二字作路名,管轄通海以南至邊徼大片政區,路治同樣在通海,直到明初才徙治于建水。臨安一名也成為地理上除南宋小朝廷杭州稱臨安府、杭州西有臨安縣的又一個臨安地名。
歷史來源
水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晚出的姓氏之一,據《姓氏五書》云;水是當指水為氏,如河氏,淮氏,湖氏之類。清代浙江鄞縣多水氏?;驗樗鹗纤?。水(Shuǐ)姓源出有五:1、出自姒姓,為遠古大禹治水時水工之后,以職業為氏。據《百家姓》注:水姓“系出姒姓,明·浙江省鄞縣有水蘇民,其先氏以禹王庶孫留居會稽,以水為氏,科第甚蕃?!庇謸缎帐峡悸浴?、《姓苑》等載,遠古大禹治水時,他氏族人很多當了水工(治水的工程人員)。大禹帶領水工到會稽山(在浙江省紹興縣東南)治水后,留下一個水工(禹的庶孫)居住在會稽,便以水為姓,他和子孫就世代相傳姓水,稱為水氏。2、出自古人以五行之一的水為氏。古人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物組成,天上有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遂之,有木氏、火氏、土氏、金氏與水氏的出現。這五個部落非同小可,他們均是強大、有影響的部落。他們各自崇拜木神、火神、土神、金神與水神。3、出自共工氏,為黃帝臣共工之后,以官名為氏。據《索引》認為,水姓的祖先是共工的,共工是黃帝時候負責掌管水利的水官。共工的后世子孫有的以“水”為姓,稱為水氏。4、出自上古時期傍水而居之先民,以水名為氏。據《百家姓·姓氏起源》載,傳說從上古到戰國,曾先后有過大大小小許多諸侯,經過多次的戰爭和內亂,大多數諸侯被吞併。有些諸侯的后世子孫只好逃往民間,只得自謀生路。其中有些以水為圖騰的便傍水而居,就以水為姓,稱為水氏,其中尤以浙江省一帶為多。5、出自復姓水丘氏所簡改,亦以水名為氏。據《姓氏五書》和《姓范》等記載:張澍云“當指水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類。浙江省吳興縣、鄞縣多水姓?;蛩鹗纤摹薄?/p>
得姓始祖
共工氏。古代神話中人物,自稱水德,相傳為水姓之祖。古代水官亦稱共工。據《索引》郯子曰:“共工氏用水記事,所以設置各部門長官都用水字命名?!逼涑加袦?、竭水氏、根水氏、桑水氏、游水氏等,他們負責掌管湖泊、江河等。其子孫后代有的簡改為水姓,稱為水氏。故水氏后人尊共工氏為水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水姓在大陸和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據清朝人徐士業考證:“明鄞縣有水民,其先世以禹王庶孫,留居會稽,以水為氏?!倍杖耍两襁€是生活在會稽一帶的地方為多。水姓起源非常古老,據說是大禹的子孫,大禹治水,其子孫有很多做了水官,他們負責掌管湖泊、江河,后來他們的后代就以水為姓,稱為水氏。也有一些古時候住在江河邊上的人,他們的后世子孫也以“水”為姓,稱為水氏。也有認為水姓的祖先是共工的,共工是黃帝時候負責掌管水的水官。發展和演變:浙江省鄞縣以前有古姓水丘,在清朝有很多就改姓為水的,在今天水姓多聚集于浙江省一帶,尤以浙江省吳興縣、臨安縣為盛。水姓逐漸在這兩個地方發展成為望族,世稱吳興望(三國時置郡,相當于今天的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治所在烏程。是今天的浙江省吳縣),臨安望(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余年)。
堂號
水姓的主要堂號有:“本源堂”等。
【水姓宗祠通用對聯】
〖水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出姒姓;望在吳興?!兆陟敉ㄓ寐撊摰渲杆盏脑戳骱涂ね?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二、郡望堂號》介紹)。
吳興世澤;四明家聲?!兆陟敉ㄓ寐撊摰渲杆粘鲎哉憬桥d縣與鄞縣(古稱四明)。
廉明立政;汗簡標功。——佚名撰水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初無錫人水蘇民,洪武初年任邵武知縣,廉明慈愛,為政有方。下聯典指明代鄞縣人水佳胤,字啟明,天啟年間進士,歷官禮部郎、建寧兵備參議。熟悉歷史,有武功。
治推邵武;系出共工?!兆陟敉ㄓ寐撋下摰渲该魉K民,治邵武間,為政有方。下聯典指共工氏,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人物,自稱水德,因以為姓。
〖水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奕父列書史;思中入畫錄?!兆陟敉ㄓ寐摯寺摰渲冈鷷嫾宜畺|山人,字奕父,工山水。名列《書畫史》。下聯典指明代畫家水思中,鄞人。嘉靖辛酉舉人。
〖水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德旺五行之首;恩深六成之功?!兆陟敉ㄓ寐撋下摰涑觥拔逍小?,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典出“六成立功”,語出《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水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慈愛廉明知邵武;鞠躬盡瘁賑丹陽?!兆陟敉ㄓ寐撋下摰渲该鞔畚淇h知縣水蘇同,以廉明慈愛,為政有方而名于世。下聯典指明萬歷進士水鄉漠,鄞人,授寧國知縣,調丹陽,以修荒政,積勞嘔血卒。
家族名人
水鄉漠:字禹陳。明朝浙江郭縣人。萬歷進士,授寧國知縣。后調丹陽當官,為政清廉,責任心強。當地多災害,他為生產救災,操勞成疾,吐血而死,人們十分痛借。
水佳胤:字啟明,鄉漠子,天啟進士,任禮部郎。精通典故,熟諳兵法,升任建寧兵備參議。奉令平靖白蓮教之亂,活捉了教主王森。又奉令平靖粵寇,以銳不可擋之勢,肅清了60余股賊寇。后以左遷歸隱句章卒。后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在薊州建造了水督廟。
水蘇民:明代知名清官,曾任邵武知縣,廉明清正,為政有方。
分布地區
河南魏郡,山東濟陽郡。望出魏郡。
歷史來源
柏姓起源主要有三:(一)、以封國命姓。它的來源可經追溯到三代以前。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柏國,也叫柏子國,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帶。相傳柏國的開國君王是黃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時,柏國被楚國所滅,柏國國君的后代就用原來的國名柏作為自己的姓氏?!锻ㄖ?氏族略》載:“柏國在今蔡州西平縣,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二)、以人名命氏。始祖為柏翳,起源于堯為部族首領之時,系出嬴姓。《史記.秦本經》載:“大費拜受佐舜,調訓鳥獸,鳥獸多訓服,是為柏翳,舜賜嬴姓?!弊源酥?,柏翳使有了兩個姓屬,即柏姓和嬴姓,他的后代子孫也形成了兩到,其中一支,是為柏姓。
(三)、以木名命姓。相傳遠古時代有柏皇氏,是東方部族的首領,名叫芝,因為以柏木為圖騰,所以稱為伯芝。據說,伯芝曾擔任伏羲的助手,勤勞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眾而無所求,所以深得百姓擁護,被尊為皇伯。他住在皇伯山(在今河南陳留縣)上,他的子孫就姓伯。伯姓,古時也作伯姓。
遷徙分布:分布在各地的柏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堂號:忠恕堂。
家族名人
柏叢桂:明朝寶應人。洪武時,他上書朝廷建議筑淮堤 ,建槐樓40里,以防備水患。后來,明大祖皇帝采納了柏叢桂的建議。在淮揚一帶征用民工56000人,給他率領修建河堤、槐樓四十里這個宏偉的工程,大功告成后,鄉人稱為“柏家堰”。世代造福于民,流芳千古。
分布地區
湖北江夏郡,江西南昌郡。喻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主要郡望有:蒼梧郡:漢置蒼梧郡,治廣信(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轄境本兼有湘粵各一部。南朝時僅轄今梧州一帶。隋唐蒼梧郡即封州(隋)、梧州(唐)。南昌郡:漢代豫章郡治,隋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為南昌府治,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江夏郡:漢高帝置。轄境相當于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治所現在湖北省云夢縣,此支喻氏為諭猛之后。嚴陵郡:唐嚴州治今桐廬西北,嚴州以嚴子陵居此而得名嚴陵郡。宋以睦州為嚴州,治建德(在今浙江省建德市東北)。明清為嚴州府。民國建德縣治在舊府治。1958年西遷今治。此支喻姓為俞藥之喻。錢塘郡:秦置錢唐縣,在靈隱山麓。南北朝時代的陳禎明元年(公元587年)置錢塘郡。隋移今浙江省杭州市,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唐加“土”傍為錢塘。民國與仁和縣合并為杭縣。河東郡:①指今山西。②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后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明并河東縣入蒲州。③唐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蒲州,節度使治太原(今太原西南)。④宋有河東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臨汾),北路治太原府。
歷史來源
喻(Yù)姓源出有三:1、出自俞姓,為遠古黃帝時代醫官俞柎,被賜姓喻氏。據《姓苑》載,遠古黃帝時,有個醫官叫俞柎,他就是喻姓的祖先,俞柎的后代相傳姓俞。到南宋建炎(1127-1130)時,俞姓的后代有個叫俞樗,聰明好學,舉為進士,精通世故,無所不知,皇帝喜歡他佯佯知喻,就將喻姓賜給他,他的子孫就相傳姓喻,稱為喻氏。2、喻姓源于諭姓,為春秋時鄭國貴族的的代。《通志略·氏族略·五》載:“今喻氏多作諭氏”。諭姓改為喻姓始于西漢,始祖為蒼梧太守諭猛,以諭定與喻字形相近,讀音也往入混淆難分,喻字又比諭字少四筆(指繁體),遂改為喻姓,諭猛的后代,在漢代并未全部改為喻姓,直到東晉,還有諭歸,作過曲氣阜令,他也是諭猛的后代。到諭歸改為喻歸之后,世上再也沒有諭姓了。3、出自羋姓,源自俞豆氏與喻姓合并為一。《通志·氏族略》載:俞豆氏“羋姓,楚公子食采于南陽豆亭,因氏焉”。俞豆氏已與喻姓合并為一,稱為喻氏。
得姓始祖
俞柎。據《周禮疏》記載:“黃帝臣有醫官俞柎,當為俞姓之始?!庇釚?,黃帝臣,善醫術。據《淮南子》、《韓詩外傳》、《說苑》等書中均有其事跡記載,或作“俞跗”、“逾跗”、“臾跗”?!墩f苑》云:“俞逾柎之為醫也,搦腦髓,束肓莫,炊灼九竅,而定經絡,死人復為生人。”俞柎的后代相傳姓俞,稱為俞氏。到了南宋建炎時,俞姓的后代有個叫俞樗,聰明好學,舉為進士,精通世故,無所不知,皇帝喜歡他佯佯知喻,就將喻姓賜給他,他的子孫就相傳姓喻,形成了些支喻氏。故喻氏后人奉俞柎為喻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喻姓在大陸和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遠祖起源于春秋時期,據說是鄭國貴族的后裔。發展和演變:東漢時期,蒼梧太守諭猛改“諭”為“喻”姓。到了,東晉時期,喻猛的后裔諭歸,也改姓“喻”姓,從此,史書上再也沒有出現過諭姓,到了晉代,全都改成了“喻”姓。據《姓苑》載,南宋建炎進士俞樗,就是俞柎的十六世孫。博學多才,又有誤解人之目,皇帝因而賜為喻。謂其曉喻一切。分布在江西、湖南、江蘇、浙江。在宋朝時候,宋朝人俞樗,進士出身,多才多藝,是梁俞藥的后代。被皇帝賜姓為喻?,F在喻姓的主要一支。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河南、陜西、云南、貴州、廣西、廣東、安徽等地。喻姓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河東(秦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江夏(漢高帝置。相當于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南昌(漢代豫章郡治,隋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為南昌府治,均為今江西省南昌市)三大郡望,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喻姓世稱河東望,江夏望,南昌望。
堂號
遺仁堂:出自漢代喻猛的傳說。喻猛,字驕孫,和帝時為蒼梧太守,以清白為治,皇家褒獎,百姓愛戴。被人稱為交趾遺仁,梧守之流風可尚。后來喻氏家人就以“遺仁”為堂號來懷念此人。此外,喻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敦占堂”、“敦倫堂”、“萃渙堂”、“篤本堂”、“雍睦堂”、“念先堂”、“會友堂”等。
【喻姓宗祠通用對聯】
〖喻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諭氏;望出南昌。——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喻姓的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蒼梧重望;廬阜高賢?!餍兆陟敉ㄓ寐?,上聯典指漢·喻猛,下聯典指晉·喻合。
真義聲遠;捫膝品高。——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喻侃,下聯典指宋喻汝礪。
源起建德;系承俞樗?!餍兆陟敉ㄓ寐?,全聯聯典指南宋俞樗,建德人。
為師伸訟;有女擇婿。——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喻侃,為師陳亮伸冤。下聯典指宋喻樗有二女。
〖喻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十載尋父母;七歲善詩書?!餍兆陟敉ㄓ寐?,上聯典指明代孝子喻德昭,下聯典指晴代優貢生喻宗侖。
〖喻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服官進忠義之傳;捫膝鳴氣節之高?!餍兆陟敉ㄓ寐撋下摰渲改纤瘟x烏人喻良能,,下聯典指北宋末仁壽人喻汝礪,。
質直好議丞相宰;掛冠捫膝員外郎?!餍兆陟敉ㄓ寐?,上聯典指宋代建炎進士喻樗,下聯典指宋代祠部員外郎喻汝礪。
長笛臨風作數弄;巨著入庫計六宗。——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代器樂家喻陟,下聯典指清代學者喻國人。
叔奇早為廣德尉;培倫追贈大將軍?!餍兆陟敉ㄓ寐?,上聯典指南宋紹興進士喻良能,下聯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倫。
〖喻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捫滕長吟,先生不附和議;持書伸訟,義土能白冤情。——佚名撰喻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宋代祠部員外郎喻汝礪,下聯典指宋代富陽尉喻南疆勇于為陳亮明冤之事。
取義成仁,革命精神傳后代;捐軀為國,高風亮節足千秋?!餍兆陟敉ㄓ寐?,全聯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喻培倫。
交趾遺仁,梧守之流風可尚;淮南奏捷,子才之致力居多?!餍兆陟敉ㄓ寐摗?/p>
家族名人
喻鳧:字坦之,號均羽,唐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進士,烏程令,曾與唐代名詩人李商隱、方干、無可等唱和,有詩集一卷傳世。
喻昌:字嘉言,清朝新建人。讀書研究醫術,于清朝初年成為名醫。在研究《傷寒論》方面有許多新發現,著成《尚論篇》,又著有《醫門法律》,根據治病的實例寫成《寓意草》,這三部書合稱《喻代醫書三種》,為中醫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喻惠洪:一名德洪,字覺范。宜豐縣橋西鄉潛頭竹山里人。宋代著名詩僧,俗姓喻(一作姓彭)?;莺榫ǚ饘W,長于詩文,著述頗豐,尤以《冷齋夜話》最著名。
喻茂堅:明代官吏。重慶市榮昌縣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授南京銅陵知縣。數年后調任浙江臨海知縣,力革溺死女嬰之陋習。正德十四年(1519年)任福建監察御史。嘉靖元年(1522年)巡撫陜西,平定總兵李隆之亂。嘉靖二年(1523年),巡撫河南、直隸時,嚴懲貪官污吏,有政績。歷任山西布政使、鄖陽巡撫、應天巡撫等職,其間參與鎮壓各地農民起義。任淮陽總督負責漕運期間,節省修漕經費白銀10萬余兩,代納廬、鳳、淮、揚4府百姓水荒積欠錢銀18萬兩,升任南京刑部侍郎。后秉公查處楚世子英耀殺父一案,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升任刑部尚書。因上疏營救諫官夏言,彈劾奸相嚴嵩,觸怒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冬辭官還鄉。還鄉后倡議并主建榮昌樂雅書院。在刑部任內曾主持編纂《問刑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