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姓,中華姓氏,黎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漢族黎氏源于商代、西周時期的黎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黎姓的起源有什么說法,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黎姓的起源有什么說法
源于高陽氏
出自遠古顓頊帝之孫重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重黎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重黎氏、火正氏,后皆省文簡改為單姓黎氏,是非常故早的姓氏之一。
源于九黎
出自遠古九黎族的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九黎,黎姓圖騰(2張)古時為中國南方土著民族之一,相傳為遠古東夷首領少昊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黎曾被少昊封為火正,負責掌管民事,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黎氏。
源于國名
1、商王朝時期有兩個稱“黎國”的諸侯國,皆為遠古“九黎之后”部落的后裔所建:一個在今山西省長治縣西南部,在商王朝晚期被周文王姬昌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省鄆城縣西部,在商末周初被周武王姬發所滅;兩個商黎國皆滅于姬氏父子之手。這兩個己姓黎國的子孫在滅國之后,皆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黎氏,世代相傳至今。
2、出自遠古帝堯的后代,屬于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期,周文王、周武王滅己姓黎國之后,將其地分封給帝堯的后裔,爵位為侯爵,并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其后有黎侯豐舒。春秋初期,黎國遷都于黎邑(今山西黎城黎侯城)。其后曾多次與狄人發生爭戰,面隊強大的北狄,黎侯無以抵抗,遂逃往衛國,之后在春秋中期的周定王尋求晉國的支持,晉景公姬孺出兵驅逐了侵占黎國的狄人,將逃離在衛國的黎侯送回國都。 在周簡王姬夷七年(公元前579年)爆發在隰地交剛邑(今山西臨汾隰縣)的晉、狄兩國“交剛之戰”中,狄軍大敗,晉厲公姬壽曼在回軍途中乘勢干脆滅了積弱無力且老是成為晉國負擔的黎國,其地為晉國所吞并,成為后來士匄家族的封地。黎國滅亡后,其王族子孫以及部分國民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黎氏、犁氏,史稱黎氏正宗。
3、源于商王族子姓分支黎侯國(今山西黎城縣)祖伊之后。商王武丁封其兒子于黎,以統治原祝融氏黎的黎人,侯爵國,古城在今山西長治西。商朝末,周武王滅黎國,黎人分散于各地。武王克商后,封商湯后裔于黎國,后被豐舒所滅,其子孫有黎氏、犁氏。
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邾國大夫鄰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大夫鄰子的后裔子孫中,有稱倪黎氏者,其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黎氏、朱氏、倪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己姓
出自春秋時期莒國君主黎比公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黎比公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黎比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黎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山東莒城黎氏。
源于姜姓
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黎彌之后,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在黎彌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黎彌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黎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山東臨淄黎氏。
源于地名
出自戰國時期魏國時期黎丘丈人之后,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在黎丘丈人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黎丘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黎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開封黎氏。
少數民族
1、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素黎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2、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京族、黎族、滿族、壯族、瑤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黎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黎氏,世代相傳至今。
(1)豐舒。豐舒系商湯后裔。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商末,西伯姬昌攻滅黎國,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湯后裔于黎國,賜為侯爵,其后有黎侯豐舒。豐舒之后,子孫有以國為氏者,稱黎氏,尊豐舒為得姓始祖。
(2)另一種意見認為,黎氏得姓始祖為黎侯,名待考。豐舒是路國宰相,傷潞子之目,殺君主夫人,奪黎氏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侯誅滅豐舒。之所以被尊為祖,是由于斷句錯誤所致。《四庫全書、路史》記載:“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后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正確斷句是”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后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這樣才符合記載記載。而不是“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后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左傳·宣公十五年》載:晉景公之姊適潞子嬰兒為夫人,豐舒為政(秦王)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晉侯將伐之,諸大夫皆曰不可。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雖多,何補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茲益罪也。“晉侯從之。
黎氏早期的發源地當是今山西黎城縣東北一帶,即春秋時黎國都城所在地。
早在戰國時期,黎氏族人或因仕宦而處,或因避難而居,西入陜西,東向山東、河北,南徙江蘇、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另據史料記載,此期有梁國人(今陜西韓城)黎喁遷居江右(今江西)。
漢朝時期,有黎朱蒼任長沙相(今湖南長沙),其后代在湖南發展繁衍。
魏、晉、南北朝時期,迫于北方戰亂,黎氏族人大批南遷,南方黎氏隨之而昌盛起來,一直到后代各個時期。據《黎氏族譜》記載,南朝齊有黎僑因功封永樂侯,被奉為明州(今浙江寧波)始祖。
唐朝到五代時期,黎氏族人更廣泛地分布于南北方各個區域,其發展出現了些新特點。黎僑一支傳至黎干時,在京兆(今陜西西安)發展成為望族,于是此支黎氏以“京兆”為郡望堂號,尊京兆尹黎干為開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寧都)縣令,為寧都開基始祖。黎度之孫黎祚,后晉時任職河南太守(今河南洛陽)。
宋朝時期,黎氏族人有徙居福建上杭、寧化者。此時,史冊記載黎氏名人漸多起來,說明黎氏一族勢旺較之前代達到一個新的程度,黎氏族人繁茂于以往任何時期。
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遷居梅州程鄉(今廣東梅縣),被視為入粵始祖,其后子孫有遷居廣東豐順、陸豐等地者。
明朝時期,有山西大槐樹黎氏遷居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
清朝乾隆年間,有廣東、福建籍黎氏族人入居臺灣,進而徙于海外。
黎干:唐代戎州(今四川省宜賓)人,曾任諫議大夫,京兆尹。善星緯術。
黎斡(? —779),唐代官吏。戎州(今四川宜賓市)人。
黎錞: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宋場鄉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
黎明:宋代長沙(今屬湖南省)人,以孝友信義之高品受人贊賞。
黎貫:明代從化人,正德年間進士,著有《臺中稿》、《西巡稿》、《傳閩稿》等文集。
黎淳:湖南省華容人,明朝天順年間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吏部右侍郎和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黎淳博學多才,尤以經史著稱,除參與修撰了《大明一統志》《英宗實錄》《續資治通鑒綱目》外,著有《龍峰集》、《明試錄》、《黎文僖集》等傳世。明朝著名宰相楊廷和和楊一清都是其學生,并深受其影響。
黎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學,尤長于詩。
黎簡:清代廣東省順德縣人,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畫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間郡鄚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善書法,知玄象,以雅好讀書,著述不怠見稱,官至車騎大將軍。
黎靖德:宋代永嘉縣(今屬浙江省)人,曾任沙陽主簿。其博學能文,主持編修過《沙陽縣志》,著有《朱子語類》。
黎子云:宋代儋州(今廣東省儋縣)人,家貧好學,常與弟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
黎公真:元代時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擁戴,時民畫其像于學舍,以表思念。
黎民表:明成化二十年(1484)進士,官終廣西布政使,清介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