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姓,中華姓氏,黎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漢族黎氏源于商代、西周時期的黎國。黎國位于今山西境,先建在今長治市西南,春秋時遷于今黎城縣東北,后其地入于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黎姓的來源和歷史,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黎姓的來源和歷史
源于高陽氏
出自遠(yuǎn)古顓頊帝之孫重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重黎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重黎氏、火正氏,后皆省文簡改為單姓黎氏,是非常故早的姓氏之一。
源于九黎
出自遠(yuǎn)古九黎族的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九黎,黎姓圖騰(2張)古時為中國南方土著民族之一,相傳為遠(yuǎn)古東夷首領(lǐng)少昊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黎曾被少昊封為火正,負(fù)責(zé)掌管民事,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黎氏。
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邾國大夫鄰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大夫鄰子的后裔子孫中,有稱倪黎氏者,其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黎氏、朱氏、倪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己姓
出自春秋時期莒國君主黎比公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在黎比公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黎比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黎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山東莒城黎氏。
源于姜姓
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黎彌之后,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在黎彌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黎彌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黎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山東臨淄黎氏。
源于地名
出自戰(zhàn)國時期魏國時期黎丘丈人之后,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在黎丘丈人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黎丘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黎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開封黎氏。
(1)豐舒。豐舒系商湯后裔。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商末,西伯姬昌攻滅黎國,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湯后裔于黎國,賜為侯爵,其后有黎侯豐舒。豐舒之后,子孫有以國為氏者,稱黎氏,尊豐舒為得姓始祖。
(2)另一種意見認(rèn)為,黎氏得姓始祖為黎侯,名待考。豐舒是路國宰相,傷潞子之目,殺君主夫人,奪黎氏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侯誅滅豐舒。之所以被尊為祖,是由于斷句錯誤所致。《四庫全書、路史》記載:“西伯戡黎武王復(fù)以封湯后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正確斷句是”西伯戡黎,武王復(fù)以封湯后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這樣才符合記載記載。而不是“西伯戡黎,武王復(fù)以封湯后黎侯豐舒,奄之有黎氏、犁氏。”《左傳·宣公十五年》載:晉景公之姊適潞子嬰兒為夫人,豐舒為政(秦王)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晉侯將伐之,諸大夫皆曰不可。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雖多,何補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茲益罪也。“晉侯從之。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nèi)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dāng)于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dāng)于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qū)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jì)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dāng)于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qū)。黎氏很早以前,就南遷越南,并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為全國第二大姓,歷史上曾建立過前黎朝、后黎朝。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干的后代。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而商丘是子姓始祖閼伯的封地。其后代發(fā)展成商王朝子姓王族。到周朝時,又分支為宋國子姓王族,及山西黎侯國王族。黎侯豐舒后裔有一支以“宋郡”為堂號。
堂號
黎陽堂:后周黎景熙曾任黎陽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稱“黎陽信史”,子孫以“黎陽堂”為堂號。
黎城堂:周朝黎侯國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縣,其后裔有以“黎城堂”為堂號。
經(jīng)術(shù)堂:黎錞,字希聲,北宋四川渠縣寶城區(qū)宋場鄉(xiāng)黎家山寨即狀元村人,慶歷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狀元及第,精通經(jīng)術(shù)。宋英宗曾問歐陽修:“蜀中有何名士?”對曰:“文學(xué)有蘇洵,經(jīng)術(shù)有黎錞。”封之為“經(jīng)術(shù)博士”。其後見載《荊楚黎氏族譜》,歷次重修,譜面均印“經(jīng)術(shù)堂”。
巴郡堂:黎錞九代孫黎伯賢,由四川渠縣遷居重慶府巴縣西鄉(xiāng)大教場,今屬重慶市渝中區(qū)教場口,后裔以“巴郡堂”為堂號。
乾元堂:黎伯賢之孫黎命表,元朝皇慶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賜名曰“命表”。其長子太銘公裔,以“乾元堂”為堂號。
載酒堂:“載酒堂”是北宋時代海南島儋縣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蘇東坡晩年被貶官到海南儋縣,聞當(dāng)?shù)厝死枳釉疲邑毢脤W(xué),躬耕農(nóng)圃而侍母至孝,又聽說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數(shù)卷,特往尋訪,成為至交好友,經(jīng)常柱杖而至。某天,蘇東坡訪黎子云,遇雨,借路旁農(nóng)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見此老頭,雖儒冠儒衣,卻打扮成農(nóng)舍翁的怪模怪樣,皆笑,路旁籬犬群吠。后人據(jù)此描繪成種種“東坡笠屐圖”,流傳于世。蘇東坡苦心教學(xué),當(dāng)?shù)厥孔油跸觥⒎帧⒃S鈺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聽講學(xué)。當(dāng)?shù)孛癖姡ɡ枳謇枋希瑺幭噍d酒攜肉相贈,表達(dá)對蘇東坡的尊敬。蘇東坡特書一匾“載酒堂”給黎子云及當(dāng)?shù)匕傩樟裟睢!拜d酒堂”現(xiàn)為海南島著名人文景觀,建筑宏偉,位于距儋縣縣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此外,黎姓的主要堂號還有:“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新安堂”、“敦本堂”、“禮序堂”等。
黎氏早期的發(fā)源地當(dāng)是今山西黎城縣東北一帶,即春秋時黎國都城所在地。
早在戰(zhàn)國時期,黎氏族人或因仕宦而處,或因避難而居,西入陜西,東向山東、河北,南徙江蘇、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另據(jù)史料記載,此期有梁國人(今陜西韓城)黎喁遷居江右(今江西)。
漢朝時期,有黎朱蒼任長沙相(今湖南長沙),其后代在湖南發(fā)展繁衍。
魏、晉、南北朝時期,迫于北方戰(zhàn)亂,黎氏族人大批南遷,南方黎氏隨之而昌盛起來,一直到后代各個時期。據(jù)《黎氏族譜》記載,南朝齊有黎僑因功封永樂侯,被奉為明州(今浙江寧波)始祖。
唐朝到五代時期,黎氏族人更廣泛地分布于南北方各個區(qū)域,其發(fā)展出現(xiàn)了些新特點。黎僑一支傳至黎干時,在京兆(今陜西西安)發(fā)展成為望族,于是此支黎氏以“京兆”為郡望堂號,尊京兆尹黎干為開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寧都)縣令,為寧都開基始祖。黎度之孫黎祚,后晉時任職河南太守(今河南洛陽)。
宋朝時期,黎氏族人有徙居福建上杭、寧化者。此時,史冊記載黎氏名人漸多起來,說明黎氏一族勢旺較之前代達(dá)到一個新的程度,黎氏族人繁茂于以往任何時期。
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遷居梅州程鄉(xiāng)(今廣東梅縣),被視為入粵始祖,其后子孫有遷居廣東豐順、陸豐等地者。
明朝時期,有山西大槐樹黎氏遷居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
清朝乾隆年間,有廣東、福建籍黎氏族人入居臺灣,進而徙于海外。
根據(jù)2006年數(shù)據(jù),黎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103位姓氏,尤在粵、桂兩省最為注目。當(dāng)代黎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16%,總?cè)丝诖蠹s近200萬。
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中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