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國大陸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1】李姓歷史起源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超過1億,占中國總人口的7.19%多。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
歷史先秦時期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于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古書有的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于是就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經典,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于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于段,為干術大夫。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陜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3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漸增多。春秋時晉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東南)的理獄官李離、戰國時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遷入今山西境內的李姓人;戰國時被秦昭王任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遷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孫李同,到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做官,是最早遷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孫李恪的兒子李洪,到秦國(都城在今陜西咸陽東北)做官,是最早遷入今陜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孫李曇,在秦國任御史大夫,其長子李崇開創隴西房,四兒子李璣的二兒子李牧開創趙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兩大支派。
兩漢、三國時期
兩漢、三國時期,李姓人又在許多地方開辟出新的聚居點。西漢時,李姓有徙居今山東、江西者,如李耳裔孫李解,因在膠西國做官,留居高密(今山東高密縣西南);更始初任軍師將軍的李淑為豫章 (今江西南昌)人。到東漢、三國時,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東北已發展至今遼甯一帶,如東漢時率鄉勇抗擊海賊的李久為遼東 (今遼甯遼陽)人;向西北已發展至今甯夏一帶,如東漢末車騎將軍李催為北地(今甯夏吳忠西南)人;向東南又發展至今江蘇,如東漢時善風角占候之術的李南為句容 (今屬江蘇)人;向南已發展至今廣東、湖南、湖北,如東漢時交趾刺史李進為高要 (今屬廣東)人,三國時吳丹陽太守李衡為襄陽(今屬湖北)人;向西南已發展至今云南,如三國時蜀漢興亭侯李恢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縣境)人。
三國時,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設大中正,郡設中正,執掌用人權,從此形成把持政權的土族制度。在這個任人以“家世”為重的時代,“士族”行列裏沒有李姓。東晉、南朝時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級,把北方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在一郡之內的大姓望族稱為郡姓,列王、崔、盧、李、鄭為大姓。因為士族門第大抵是由祖先有聲望、代代保持富貴、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習禮教的形式和表現異于常人的風尚、能談論、有文章等各種因素構成的,說明李姓已經崛起。但是,這裏所列的大姓僅限于“山東”地區,說明當時李姓還不是全國的大姓。十六國時,先後出現了兩個李姓政權——大成國和西涼國,從而提高了李姓聲望。
隋唐時期
隴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為皇親國戚,官位顯赫,至隋末,在朝廷內外已具有相當雄厚的實力,因之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這一歷史時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區外,又有今內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區的李姓人載入史冊,但總的來說,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在這長達幾百年的時間內,雖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幾乎是默默無聞。
隨陳化父子入閩 唐朝初期,朝廷派陳政任嶺南行軍總管,率兵往閩南鎮壓“蠻獠嘯亂”,後其子陳元光繼任,平定了局勢。固始籍將佐李伯瑤隨陳氏父子入閩開發漳州,功績卓著,留居當地,其子孫散處龍溪、漳浦諸縣。
武周時避禍南逃唐高宗皇後武則天,690年廢睿宗李旦,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她任用酷吏,屢興大獄,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牽連冤殺。為了避禍,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長安、洛陽逃到比較安靜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亂”南遷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以誅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歷時八年方被平定。這場戰亂,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難,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將、營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寶末年任河東節度使,與郭子儀一同平定“安史之亂”,因功被封為臨淮郡王。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蘇南京),從此子孫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李德裕貶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時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朋黨之間將近四十年的斗爭,史稱“牛李黨爭”。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為相,李宗閔被貶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時,牛派得勢,李派則全遭罷斥,李派首領李德裕被貶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瓊山縣東南)司戶,于850年病死,其子孫有部分人留居當地,成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隨王氏兄弟入閩 唐末至五代年間,因中原地帶長期動亂,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率眾起義,最後在福建創建閩國。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氏兄弟入閩,定居于莆田、晉江,後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進而又向西發展,分布于廣東、廣西的一些地方。
兩宋時期
唐代以後,出于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布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次年4月,金國貴族俘獲宋徽宗、宋欽宗及其宗室、後妃等數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寶器物、皇家藏書,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1127年5月,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即宋高宗),史稱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遷揚州,後又逃到鎮江,再逃至杭州。這一時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規模南遷,有的追隨宋高宗趙構的足跡,有的則自找去處,總的流向是長江以南地區,其中有許多李姓官紳士民。此外,還有抗金義軍中的李姓人輾轉南遷。如王屋(今河南濟源)人李興,領導一支抗金義軍轉戰于黃河兩岸,因作戰失利,李興率領所部義兵萬馀人南渡歸附南宋。遷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蘇者為多,其次還有遷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者。例如,覃懷(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舉家渡江後居嘉興 (今屬浙江),宋理宗寶佑年間舉進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從開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陽),恭帝德祐初知潭州;開封飲食業以烹飪羊肉著名的廚師“羊肉李七兒”、以善于用肉和各種萊肴做湯聞名的“雜菜羹李婆婆”等南遷後在杭州重操舊業。
明清時,李姓已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
移居臺灣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陸各省,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東渡臺灣海峽,到臺灣島求生存與發展。明朝天啟年間,顏思齊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設寨于臺灣的笨港(今北港),鄭芝龍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漢人到臺灣墾荒。當時有李魁奇為鄭芝龍守寨,這是入臺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鄭芝龍之子鄭成功率領將士數萬人進入被荷蘭人占領的臺灣,經過8個月的戰斗,趕走了荷蘭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收復臺灣。此後,鄭成功在臺灣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隨從他前往的將士,也都留在了那裏,共同開發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的5個月後病死,其子鄭經嗣位,據守臺灣至1680年。鄭氏父子入臺、治臺時期,有許多李姓人追隨左右,在收復臺灣的戰斗及開發臺灣的事業中,做出優異的成績。僅收入《臺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鋒鎮李茂,守衛澎湖的右先鋒鎮領兵副總兵李錫,右沖鎮李昂,為鄭經襲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師二鎮先鋒營副將李富,總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將李芳,果毅中鎮下部司李升,游兵鎮中營守備李忠,游兵鎮管炮守備李受等多人。《臺灣通史》等文獻也有許多篇幅記述明鄭時期李氏的在臺活動,如:永歷(南明桂王朱由榔年號,始于1647年,鄭成功及子經、孫克塊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遺臣李茂春隨鄭經入臺,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歷二十二年,平和人李達入墾大糠榔西堡潭;永歷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滄,獲準前往卑南(今臺東)采金。
清政府領有臺灣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臺灣府,不久,閩、粵李姓移民接踵擁至臺灣中部;雍正、乾隆時入臺人數日漸繁多,墾殖地不斷擴展。至清末,臺灣的平原和盆地已經被開拓殆盡,入臺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區求發展。對此,《臺灣篇》等文獻有較詳細的記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嬰進入鹿仔草堡開墾;康熙二十九年,閩人李陽,入墾他裏霧堡田頭莊;康熙三十二年,閩人李云龍,入墾學甲堡(今臺南縣學甲鎮);康熙六十年,粵籍義民李煥挺,居于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貴之亂有功;康熙末年,粵人李貞鎬,入墾哆噦咽堡前大埔莊;康熙年間,龍溪商人李元,入臺灣府(今臺南市)開設糖廊,號“李勝興”;康熙年間,南安人李碧,與黃放合墾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莊;雍正九年,粵籍義民李伯壽,居于彰化阿束莊附近,大甲西社番變時不幸戰死;雍正末年,李、陳、郭、蔡、尤等姓,合墾于苗栗二堡苑裏;嘉慶初年,李、謝、林三姓入墾東螺西堡寶斗莊;嘉慶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墾奇萊荒埔(今花蓮縣);嘉慶二十三年,李、王、張三姓計140人,合力開辟井子腳的新鹽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墾奇菜荒埔……總之,三百多年來,閩、粵李姓絡繹不絕于臺海道上,他們定居臺灣後,披荊斬棘,鑿山辟田,為開發和建設臺灣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發展,早于向臺灣移民,除由于特殊歷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鮮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駕船,去琉球國(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島)後,有李榮、李杰、李敬、李進、李隆、李陸、李珍、李華、李彌、李葉等人,曾受琉球國的派遣,作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會要》記載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人。這些李姓人,後來定居于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
清代以來,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開始渡海遠徙,到南洋(亞洲東南部地區,即“東南亞”)謀生,其中有許多李姓人。據有關史料顯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廣東廣州、惠州、潮州、嘉州、瓊州(今海南島)等地的男性青壯年,他們通過香港、澳門、廈門、汕頭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歷盡艱難曲折,到達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由于他們無力支付路費,絕大多數是以“傭工”的身份,通過中介機構被轉販到南洋的。當時的香港合安棧、新加坡廣福泰棧等,就是專門從事拐賣、販運華工的機構。他們到達南洋諸國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經過一番艱苦勞動後,有的在經濟上稍有積蓄,便做點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資金時,轉而經營商業,赴南洋者并非都能獲得成功。盡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絡繹不絕,以致一浪高過一浪。在南洋諸國擁有較多人口的李姓華人,就是這一時期遷入的。
李姓遠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歐、美各國,也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1848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由于缺乏采礦勞力,便在中國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其中有閩、粵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壯年,這些華工為美國西部的早期開發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此後他們在美國各地發展繁衍,人口不斷增加,從而使美國成為美洲李姓華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法兩國為解決後勤勞力不足,經中國政府允許,又在中國上海、天津、青島、河南等地招募華工25萬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當時的蘇聯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縣招募勞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從古代起,就同中國有密切關系。中國五嶺以南地區古稱交趾,遠在上古時代,帝堯南撫,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紀初,南越王趙佗置交趾,轄境相當今越南北部。漢武帝時,交趾為13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內西北,東漢移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稱交州,長期為交趾郡。唐代,交趾為安南都護府地。10世紀30年代(五代後晉時)獨立,始形成封建國家。北宋封其王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國王,此後即稱其國為安南國,直到1802年才改國號為越南。正由于中國與越南這種密切關系,從秦漢時期開始,中原地區許多人持續不斷地遷往那裏,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葉,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護,子孫留居安南。北宋時,李象古的裔孫李公蘊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揮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樹被雷擊,留下斑斑痕跡,于是他就借機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平”之語,利用人們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應為國王的輿論。1009年,黎臥朝帝死,李公蘊被擁立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羅城,改城名為升龍(今河內)。越地李朝歷8主216年,實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大體都仿照中國。其中,曾長期采用賜姓的手段來加強統治,賜給有功的文臣武將以李姓,從而使李姓人口急劇擴充,發展成為越南的大姓。
朝鮮李姓,朝鮮歷史和文化悠久,從古代起就同中國有友好往來。7世紀中葉,新羅統一朝鮮,與唐朝有密切聯系。據朝鮮著名地理學家李重煥《擇裏志》載:“自新羅末通中國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則皆無有也。”936年建立高麗王朝後,“始仿中國民族,頒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見,古代朝鮮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中國與朝鮮為唇齒相依的鄰邦,關系密切,長期以來有不少中國人移居朝鮮,其中就有李姓。據說李氏朝鮮的創建者李成桂,其先祖為遼東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戰亂而遷至朝鮮。李成桂出身貴族,本為王氏高麗將領,參與軍機中樞,1388年舉行兵變,廢舊王禍,立新王昌,次年廢昌立恭讓,獨掌大權。1392年,逐恭讓王,即位,改國號朝鮮,都漢城。李氏朝鮮歷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國號為大韓,至1910年朝鮮被日本侵占,李氏朝鮮滅亡。李氏在統治朝鮮的500多年時間裏,曾下令將王氏高麗所賜的王姓一律恢復其原姓,同時采取“賜姓”的辦法以加強統治,賜予許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鮮李姓人口急劇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將李如松的子孫及明廷遺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難遷入朝鮮。如今,在朝鮮常用的143個姓氏中,李姓為第二大姓。
堂號、郡望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唐《姓氏譜》載“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同源,人數最多,聲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趙郡李氏地位高于隴西李氏。
趙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龍門堂:以望立堂。
郡望
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
柳城李氏
略陽李氏
雞田李氏
武威李氏
代北李氏
高麗李氏
范陽李氏
渤海李氏
西域李氏
河南李氏
京兆李氏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于縣境置鐘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后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云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鐘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
梓潼郡: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陽郡:秦朝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
梁 郡:梁郡本為梁國,始建于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范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
族譜李姓族譜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據說美國猶他家州譜學會存有115種,北京圖書館收藏有67種,民間保存者不計其數。從時間上說,李姓族譜始于宋代,盛于明、清,還有一些是近現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續修、再修等版本。修譜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對宗族成員進行“尊尊親親之道”的倫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強宗族團結,明確怎樣為人處事。族譜的主要內容是記載李姓世系(即世代相傳的統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跡,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後記祠堂、祖塋、輩分、族規、家訓等。序文介紹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譜編修宗旨等。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王曾、歐陽修分別為《李氏族譜》寫的序說:“臯陶大理氏支孫征,相夏,避難于長安李樹坡,指李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隴西公、唐公、臨淮王光弼、隴西郡火德以來,王侯、尚書、宰相一時貴顯,世英與倫;其後,暫經離亂、遷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長安、長沙、洪州、吉安、撫州、福建、廣東、云南,莫非金陵之派……聞譜之為制,所以別世系、辨尊親而教愛之道存焉。”“凡例”說明本譜的體例及收錄范圍。例如,文川(今福建連城縣蓬峰鎮)《李氏七修族譜》有這樣一些記載:“族譜橫圖所以明世次也,故每為一世為一層,條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幾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為一截,自後十一世至數十世,俱照此式”;“橫圖書法先大書名諱,旁行細字分書某之幾子,次書字、書號及行履歷、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繼娶某氏,俱書生卒及葬所”;“凡字號、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實則書,無考則闕”;“凡本族先世仕有清節雅望者,必詳傳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學行事功,可為世法者,亦傳其實”;“婦有美行及苦節可稱者,亦各為書”。
祠堂、祖塋,有文字敘述,還配有圖。李姓輩分排列有序,用字講究,為了便于記誦,大都編成詩、聯。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譜》列李金脈派的輩次為:“榮升芳建定,萬代承宗明;世時乾坤太,子文應必興”;清光緒《隴西郡李氏族譜》列李觀脈派班次(班列的次序)為:“紹祖隆先澤,道德傳家良;學士登魁首,榮華萬載香”;“光宗思繼述,世代發籍長;久遠綿祖德,永賴振綱常”。這些詩、聯,按先後順序拆開的每一個字,就是這一脈派下傳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輩。
成漢
西涼
涼
吳(李子通)
魏(李密)
唐朝
西夏
后唐
南唐
大順
朝鮮王朝
越南李朝
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