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姓的來源和歷史
第一支韓姓源出姬姓,為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后代。成王封叔虞于唐(今山西省翼城西部),故稱唐叔虞。叔虞之子燮繼位后,因唐邑面臨晉水,故被稱作晉侯(亦稱晉穆侯)。晉穆侯的二兒子成師,被封于曲沃(今山西省聞喜縣),世稱曲沃桓叔。
后來,桓叔的孫子武公奪取了晉位,封小叔叔畢萬于韓原(今陜西省韓城西南,一說在今山西省芮城),世稱韓武子。至武子的曾孫韓厥時,便以邑名為“韓”氏。韓氏家族在晉國世為公卿。
戰國初期,韓厥七世孫韓虔與趙、魏兩家一起瓜分了晉國,于公元前403年被周烈王封為諸侯,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于公元前230年為秦國所滅。有的書上說,韓國滅亡后,其族人便以國名為氏。其實,其祖先早已為韓氏。
第二支為北魏出大汗氏所改(“汗”與“韓”音相近)。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改革,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為韓。
第三支韓姓出于黃帝。傳說韓氏為黃帝之孫韓流的后代。歷史上是否真有韓流其人,不可考。
首先,韓姓在漢字中的意思是“朝鮮”。朝鮮是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國家,也是我國的近鄰。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韓姓被廣泛使用,尤其是在邊境地區。這些人對中國和韓國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的了解,在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韓姓也與人物有關。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杰出的人物姓韓。其中,韓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戰略家和政治家,他曾在漢朝時期為劉邦效力。他被譽為“兵家之祖”,也被譽為“西楚霸王劉邦第一功臣”。
韓姓還與飲食文化有關。在韓國,有許多美味的傳統飯菜,包括韓國泡菜、韓式烤肉等等。這些美食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廣為傳播,并且在中國也得到了廣泛的認識和喜愛。
韓姓是上古皇族。韓姓歷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淵源是華夏人文初祖黃帝。相傳,黃帝娶嫘祖,生青陽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韓流。韓流的后代以韓為姓。韓姓最早活動于春秋時的晉國,后經過韓國幾次遷都,從而得以迅速繁衍。當代,韓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河南、陜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
當代韓姓的人口已達到760萬,為全國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61%。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韓姓人口由62萬激增到820萬,增長了13倍多,韓姓人口的增長速度等同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韓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的圖形。在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韓姓總人口的35.6%,其次分布陜西,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韓姓人口。河南為當代韓14%。
當代,韓姓人口近884萬,為中國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約占韓姓總人口的0.68%。
河南為韓姓第一大省,約占韓姓總人口的14%。
在中國的分布,在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韓姓總人口的35.6%,其次分布江蘇、遼寧、安徽、山西、黑龍江、陜西,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韓姓人口。
形成了以山東中部為中心,向東南、東北、西北以及東方輻射,長江以南的省份少韓姓的狀況。
從明朝以來的近600年間,韓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有強勁的回遷,這已經大于由北向東南和南方的遷移。
同時,黃河以北的韓姓人群出現向東北地區移民的傾向。
韓姓在人群中分布以長江為界,分高頻率北方區、低比率南方和西部區。
在晉冀魯豫、京津、內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黑、陜寧北部,韓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8%以上,有的達到1.6%以上,這部分覆蓋面積大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7.8%,居住了大約66.5%的韓姓人群。
1、景侯韓虔,姬姓,韓氏,晉卿韓武子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國君,公元前408年至公元前400年在位。
2、烈侯韓取,景侯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國君,公元前399年至公元前387年在位。
3、韓宣惠王,昭侯子,韓國國君。當韓昭侯死去之時,齊、魏、秦三國已經先后稱王,身為萬乘之國的韓國自然不愿低人一等,于是在公元前322年,宣惠王與趙武靈王會于區鼠,兩人同時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