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歷是指陰歷還是陽歷
公歷是陽歷!
陽歷是和公歷完全一樣的,陽歷的全稱被稱為太陽歷,也是指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兒所需要消耗的時間,這是目前世界上每個國家都使用的公歷。
也就是說,公歷和陽歷完全代表一個意思,只不過公歷在國際上用英語好翻譯一些,國外沒有陰陽之分,而我們國家比較善于使用陰陽來形容這些東西。
一、算法不同:
公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歷法。農歷是以太陰(月亮)繞地球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閏年為13個月)所定出來的歷法。(以閏月調節年之四時)
二、位置不同:
一般在日歷上,公歷時間在上面,農歷時間在下面;而且公歷日期是羅馬數字,而農歷是大寫數字。
三、出處不同:
公歷是陽歷,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農歷是陰歷,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歷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1、起源:歷起源于古羅馬歷法。羅馬的英語原來只有10 個月,古羅馬皇帝決定增加兩個月放在年尾,后來朱里斯撒大帝把這兩個月移到年初,成為1月、2月,原來的1月、2月便成了3月、4月,依次類推。這就是今天世界沿用的公歷。
2、公歷:格里高利歷是 公歷的標準名稱,是一種源自于西方社會的歷法。
3、它先由意大利醫生、天文學家、哲學家、年代學家阿洛伊修斯·里利烏斯(Aloysius Lilius,約1519-1576)與克拉烏(Christophorus Clavius)等學者在 儒略歷的基礎上加以改革,后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頒布。而公元即“ 公歷紀元”,又稱“ 西元”。
1月:正月、端月、征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
2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酣香、仲春;
3月:蠶月、桃月、桐月、季春、曉春、鳶時、桃良、櫻筍時;
4月:余月、陰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陽、朱明;
5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6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陽、季夏;
7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8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9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窮秋、抄秋;
10月:陰月、良月、正陰月、小陽春、初冬、開冬、孟冬;
11月:幸月、暢月、仲冬;
12月:涂月、蠟月、臘月、季冬、暮冬、殘冬、末冬、嘉平月。
農歷是我國的一種歷法,又稱夏歷、中歷、舊歷,俗稱陰歷。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給出,朔所在日為初一,朔望月長約29天半,所以農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歷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設置閏月的方法是:農歷月份中無“中氣”的月份則是閏月。
農歷平年、閏年的月數、天數一覽表
年月數大月天數小月天數全年天數閏月設置方法
平年123029354大約19年中7個閏月
閏年133029383(或384)無中氣月份為閏月
二十四節氣中四季“節氣”和“中氣”一覽表
四季春夏秋冬
節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中氣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農歷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氣候變化,以便家事活動,所以農歷實為陰陽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