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不過,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將做好的餡料切成塊,沾上水。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元宵節(jié)掛燈籠的由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元宵節(jié)掛燈籠的由來
元宵節(jié)掛燈籠的來歷開始于漢朝。元宵節(jié)又被稱為“燈節(jié)”,而在這一天打燈籠的習俗開始于東漢時期,東漢明帝劉莊就下令在這一天夜晚的時候,皇宮和寺廟里都必須要點燈來表示對佛的尊敬,同時也下令士族庶民都要在這一天掛燈,所以掛燈籠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tǒng)的風俗。
而到了唐代的時候,賞燈的活動更加的繁榮,在這一天,不管是皇宮里還是民間,不僅街道上都掛滿了燈籠,而且還要建立高大的燈樓以及燈樹等,在唐朝著名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中就有“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等記載。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年新的開始,非常具有儀式感。
元宵節(jié),其實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jié)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后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 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元宵,其實原意為“上元節(jié)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后來節(jié)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xù)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jié)。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jié)確定為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正月十五的時候,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jié)特色活動。每逢農(nóng)歷正月十五,傳統(tǒng)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jié)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jié)不可缺少的節(jié)目。燈謎增添節(jié)日氣氛,展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1、湯圓
在元宵節(jié)的時候,南方的人吃的是湯圓,臺灣的民歌《賣湯圓》中有一句歌詞是:"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天上月圓,碗里湯圓,意味著家庭團圓,闔家幸福。
湯圓是糯米粉加水調(diào)和成糯米皮,然后放入事先做好的各種餡料,一般都是干果和水果加上植物油,例如花生,芝麻,核桃等等,最后把糯米皮包好,形成一個圓球就可以了,湯圓是包出來的。
2、元宵
元宵節(jié),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盡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在于制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diào)和成皮,然后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后,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nèi)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jié)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jù)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jié)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于新店開業(yè)等節(jié)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jié)必備的節(jié)慶用品。經(jīng)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陜西等地方在元宵節(jié)的時候有食用元宵茶的習俗,雖然叫做元宵茶,但是和元宵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元宵茶是在熱湯面中加入各種的水果和蔬菜烹飪而成的,在過年期間食用了大魚大肉之類油膩的食物之后,正月十五的時候食用這種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zhì)的元宵茶,能夠緩解油膩感。
5、油茶
元宵節(jié)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qū)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著茶面下鍋做油茶也曰面茶。
6、油錘
元宵節(jié)的應節(jié)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jié)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jié)食,上元油錘。”油錘的制法,據(jù)《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為“油畫明珠”。
7、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jié)習俗、傳統(tǒng),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8、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jié)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zhì)、鈣、鐵、維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yǎng)顏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jié)除元宵、面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y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梁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節(jié)食糕的記載。
10、面燈
從漢朝的時候就流傳下來一個習俗點面燈,面燈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其實就是面粉做的燈,也叫做面盞,主要是北方地區(qū)的習俗。面燈的形狀有很多種,一般會做燈盞十二個,閏年的時候做十三個,在燈盞里面放食用油,然后點燃,這樣就是面燈了,元宵節(jié)的時候的燈光是有著吉祥的寓意,并且能夠祛病辟邪的。而面燈是因為古代科學不發(fā)達,就用面燈滅了之后里面剩下的食用油的多少來預測接下來一年中十二個月份的水、旱的情況,等正月十六的時候,把面燈蒸熟了食用。而有的地方則是把面燈放在鍋里蒸,蒸熟之后,面燈里面殘留的水分的多少來預測。
11、面條
江北地區(qū)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諺,當?shù)厝嗽谡率逋砩弦悦鏃l,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儀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志慶。”落燈時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12、豆面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面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后磨面,團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13、糟羹
浙江臺州附近地區(qū)的人有在正月十四的時候食用咸的糟羹,正月食物的時候吃甜的糟羹,糟羹又叫做山粉糊,是臺州的元宵節(jié)食品,屬于傳統(tǒng)小吃之一,在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后食用糟羹。糟羹分為咸的和甜的,主要是用藕粉,米粉或者薯粉作為主料,然后添加自己喜歡的配料制作成自己喜歡的口味。
14、饅頭、麥餅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jié)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jù)說原因是饅頭為發(fā)面,麥餅為圓形,取“發(fā)子發(fā)孫大團圓”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