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今年李姓人口共多少人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今年李姓人口共多少人囗
李姓人口數(shù)量約9530萬人,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7.94%,李姓人口數(shù)量百家姓排名第一。從明朝到現(xiàn)在的500年里,中國姓李的人從510萬增加到了9530萬,并且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
李姓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個省,這四個省的李姓人口數(shù)量大約占全國李姓總?cè)丝诘?2%。
李姓人口其次分布于廣東、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約占李姓人口的25%。東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較高,大約占10%。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占李姓總?cè)丝诘?0.3%。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云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qū)。
一:根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李姓出自嬴姓。皋陶的后代,世代都是大理(掌管刑法的獄官之長),以官為姓,春秋時道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因為祖輩是理官,所以把理(李)最為姓氏,稱為李耳。
二:根據(jù)《北史》記載,趙郡李氏,為是趙國將軍武安君的后人,李左車其先也。
三:根據(jù)《魏書》記載,后魏有北鮮卑族復姓叱李氏,在孝文帝帶領他們進入中原之后,改為漢字單姓李。
四:唐朝皇室姓李,李就成為了尊貴的國姓。唐初開國元勛功臣諸將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共十六姓被賜予國姓,另外也有許多家族改姓李。
郡望
隴西郡:戰(zhàn)國時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設置,因在隴山之西李氏族譜(6張)得名。相當于今甘肅省東鄉(xiāng)以東及隴西一帶。
趙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將秦代原有的邯鄲改為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省中部)。東漢建安年間(公元2世紀末)改為趙郡。相當于河北省中部趙縣、邯鄲一帶地區(qū)。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此外還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陽郡、南陽郡等。
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青蓮堂:唐代大詩人李白,號青蓮居士。李姓后人為紀念這位大詩人,便以“青蓮”作堂號,永示緬懷。
太白堂:出于唐朝大詩人李白的故事。李白,字太白。其后世遂以"太白"為堂號。
延平堂:出自南宋著名學者李侗的故事。李侗,字愿中,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朱熹曾游學其門,輯語錄為《延平答問》,世稱延平先生,其后世乃以"延平"為堂號。
西平堂:出自唐李晟的故事。李晟,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初為西北邊鎮(zhèn)裨將,從王忠嗣等作戰(zhàn)有功。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朱泚叛據(jù)長安,率孤軍力戰(zhàn),收復京師長安。任鳳翔、隴右、涇原節(jié)度使,兼管內(nèi)諸軍及四鎮(zhèn)、北庭行營兵馬副元帥,封西平郡王,卒后謚忠武。后世子孫遂以"西平"為堂號。
此外還有趙郡堂、平棘堂、玉樹堂、樹倫堂、忠愍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