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是我們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節日,這個節日的歷史在我們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已經存在了好幾千年的時間,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關于春節的風俗有哪些,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關于春節的風俗有哪些:買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成一派。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年到來的第一天,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 “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 樹干長度有三千里的距離,叉枝一直延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鬼門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郁壘把守。這兩位神將只要發現害人的惡,就用芒葦編成的網子去捆住他們,并丟去喂一只老虎。 周朝起,每逢年節,百姓就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掛在大門或臥房門的兩側,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還會在自家的第二道門.上畫上那只專門吃鬼的老虎,旁邊還有一條芒葦繩,被人們用來鎮邪驅鬼、祈福納祥,現在的門神就是桃符演變成的產物。
拜年是人們過年時辭舊迎新的一種賀歲方式,在正月初一一大早人們就從被窩里爬起來了,帶上小朋友穿上新衣向家里的長輩拜年祝福老人福壽綿長,吉祥康泰。然后長輩送出紅包也是希望晚輩健康成長一年又一年的意思。古時候拜年還要磕頭向長輩問好,現在已經簡化了很多,只要說上一些過節的吉祥話就好了。一般來說初一是不出門的,只向家里的長輩拜年。到了初二人們才開始浩浩蕩蕩的走親戚拜年了,一直到初十拜年走親戚的活動才逐漸到尾聲。折騰了十天半個月的時間,家里的小朋友估計是賺的盆滿缽滿了,紅包肯定沒少拿。
除夕守歲形成風俗,最早的記載見于西晉的《風土記》中,書中說:“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當時過年很重視合家團圓,因此允許在押的犯人出獄與家人團聚。守歲時,合家歡聚一堂,飲花椒酒、屠蘇酒,吃五辛盤等。守歲時還常進行一些娛樂活動,例如,擲骰子、藏鉤、猜謎、下棋、打撲克、行酒令賦等。
守歲,既是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是對即將來臨的新年懷著希冀。吃過年夜飯,一家老老小小都絲毫沒有睡意,焚香燃燭,大家圍爐向火而坐,邊吃瓜果點心,邊聊閑情舊事;大人們回顧總結舊的一年,展望憧憬新的一年;小孩子們則邊玩游戲邊聽大人們聊天,偶爾插嘴幾句;有的人家坐到深夜,有的則通宵不眠,這個就叫做“守歲”,有的地方也叫做“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