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春節簡介
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春節都是我們生命中非常具有記憶點的節日。所謂春節,其實就是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春節也有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各種別名,人們口頭上也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的歷史非常悠久,其是由上古時代歲首的祈年祭祀演變而來。春節的起源就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全國各地在春節期間都會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各個地域的特色都非常濃厚,而各地也都洋溢著熱鬧喜慶的氣氛。這些活動的內容主要是除舊布新、驅趕邪佞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等,但在表現的形式上是豐富多彩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集中體現。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 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不相信他依舊勸說著他,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 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 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說的話。這件事 =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春節是家家戶戶團聚的日子。春節的來源是源于: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長時間住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傷害人命。所以每年到除夕這一天,村里的人就帶著家眷躲避年獸。
在某一年的除夕,“年”獸闖進村。它看到一戶人家燭火通明,門貼大紅紙,“年”狂叫著撲過 去。接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不敢靠近。這時,院門大開,只見老人身披紅袍在院中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走了。這事很快就在別的村里傳開了,大家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后來在這天每家每戶都會張燈結彩,慢慢的這天就被人們稱作為過年了。
春節期間的風俗是非常繁多的,其中很多風俗又都會以禁忌、忌諱的方式存在。
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春節期間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比如最好不要罵孩子,尤其是大年初一的時候一定要遵守。因為傳統認為大年初一是一年的開頭,這一天發生的很多事情會成為之后這一年里的預兆。孩子若在初一挨了罵,就預示著要挨一整年的罵;初一這天還要說好話,不能說粗俗污穢之語,有些地區如果小孩說錯了話,大人會馬上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會說“打發打發”(發財之意)以求化解 。
第一:拜年的時間
晚輩向長輩拜年一般選擇上午,但也不要太早,因為人們一般在春節這天雖然起的早,但是有許多的事情需要做,太早登門拜年會讓主人來不及準備。
第二:拜年的穿著
在拜年期間,人們一般會選擇穿上新衣服,代表新年新氣象,所以需要注意穿著得體,不要穿的過于隨便,也不要穿得過于奇裝異服,因為畢竟大多數長輩還是喜歡中規中矩的服飾。如果衣服顏色較深較暗,可搭配些亮色的圍巾來襯托,突出節日的喜慶。
第三:拜年的禮儀
在去到親朋好友家后,要對在的人一一打招呼,說一些新年的祝福語,沒有經過主人的允許,不要像在自己家的一樣隨意到處走,要注意坐姿端正、言談舉止要禮貌。
第四:拜年的交流
拜年時要多說好話、贊美的話,關于新年吉利的話,多談別人開心的的事情,交談以對方為主,不能自己一個勁的講,可以適當的搞笑一點,但要把握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