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為什么不睡覺要守歲呢
除夕夜守歲的習俗已經有很久的歷史。守歲也成為了老百姓們熱衷于執行的一個傳統民俗,守歲的民俗主要體現在所有的房子都點著火花,合家歡聚,并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后,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也就代表著燈火通明的舉動,能夠幫助自己家吸收福氣斂聚財運,讓新的一年,既發展的順順利利又能夠有更上一層樓。
有些地方的除夕之夜,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吃著年夜飯互相攀談,營造出一種人丁興旺的景象。人間煙火氣足就代表著一個家族發展的越來越好。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守歲到處都是火光,象征著把一切病痛邪惡,苦難都驅趕走,帶來了幸福,吉祥,健康,如意。
除夕的產生是因為人們驅趕年獸,所以在除夕夜才衍生了一系列和年獸有關的習俗,最開始除夕”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根據《呂氏春秋》中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病之鬼”,這就是“除夕”的由來。大年三十的夜晚,人們驅趕年獸,也是為了祈求新的一年可以人畜平安。
除夕守歲的傳說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中一個較為廣泛傳播的故事是這樣的: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名為“年”的兇猛怪獸,它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口鮮,而它在天黑后出現的時段最為活躍。為了避免被“年”傷害,人們會在除夕夜晚通宵達旦,點亮燈火,制造出強烈的聲光效果,以此來驅趕“年”。這種做法后來演變成了除夕守歲的習俗。
具體來說,人們在除夕之夜會準備豐富的食物(俗稱“年夜飯?”)并圍坐一桌共享,還會在門前放置紅色的對聯和大紅燈籠,以及燃放爆竹,這些都是為了模仿和增強燈光和火焰的效果,用以嚇唬或驅趕“年”。此外,人們還會通過講述關于“年”的故事來提醒自己遵守這個習俗,從而確保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除夕守歲的習俗不僅成為了人們對“年”的恐懼應對方式,也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慶祝新年、表達家庭和睦團圓的重要時刻。如今,雖然不再有“年”這樣的怪獸需要驅趕,但守歲的習慣仍然保留下來,許多年輕人在新年期間也會選擇夜間活動,以此來享受節日的氛圍。
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辟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后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長面
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搟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里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開始用案板搟面,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干面、素面、葷面、掛面……
時間不同
簡單來說廣義的春節包括過年和除夕;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
習俗不同
從有關資料查找,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