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為什么叫上巳節
上巳(sì)節,又謂“上祀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傳統節日。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巳,地支的第六位。巳時,上午9點到11點。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1、夏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所以這天又叫“上巳節”。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上巳也稱為女兒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
2、七夕也是女兒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另外還有流行于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游河灣時遇黑龍感孕,于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游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3、中國女兒節的說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國人稱為女兒節。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并定名為 “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農歷,上巳節是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也就是農歷3月3日。上巳節這一天主要看的是農歷上的日期,所以要對照公歷中陽歷上的日期來看,每一年農歷三月初三對應的陽歷日期都不一樣
上巳節起源于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采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另有一種觀點認為上巳節是起源于紀念軒轅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就是到水濱去洗濯,去除宿垢,同時帶走身上的災晦之氣,有祈福的意義。
《后漢書》:“是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文中說的即是以流水潔凈身體、讓災厄與疾病隨水同去的一種風俗。
魏晉以后,由于當時社會中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對人們而言,上巳節祓除的意義大大減弱,而迎春賞游之意越發濃郁。
到了唐朝,上巳成為當時隆重的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修禊(臨水洗濯,借以祓除不祥)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臨水宴飲。上巳當日,長安城內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飲、郊游。杜甫的《麗人行》 對此盛況亦有描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到了宋代以后,三月三上巳節在北方突然銷聲匿跡,不見于文獻記載,但在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區依舊流傳。
地域遼闊的我們在三月三的風俗也不盡相同,根據地區傳統的風俗進行節日的紀念是很有意義的。另外上巳節的歷史由來久遠,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人們舉行“祓除畔浴”活動的重要節日,每到這時節,春和景明,人們紛紛來到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稱為祓禊,也叫春浴日。大概到了晉朝,到河邊潑水的風俗活動就被北方文人改為“曲水流觴”——用小酒杯放到小河里任其漂流,酒杯停留在誰處,誰即飲此杯酒。這形式完全變了,但它的風俗意義照舊。
祈禱生育
在生活中三月三是人們祈禱生育的一天,能夠表現出對于新生命的期待。另外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來自腜。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事實上,遠古時期一些婦女像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這是生殖的象征。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