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愛耳日是幾月幾日
3月3日。
1999年,經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衛生部等10個部門共同商定,最終確定每年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
《中國殘聯、衛生部、教育部等確定“愛耳日”的通知》中陳述了相關宣傳活動形式:為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每年的“愛耳日”確定一個主題,在全社會開展以預防耳聾為主要內容的宣傳教育活動。有關部門要組織各級領導、耳鼻喉科專家、醫務工作者、殘疾人工作者、志愿工作者和殘疾人召開座談會,進行現場觀摩,走上街頭咨詢義診,開展聽力助殘活動。同時,利用電視、廣播、報刊、公益廣告、宣傳畫、預防系列叢書等多種形式,宣傳普及預防知識,使廣大群眾了解致聾原因、危害及預防和康復方法,提高防聾意識,進行“早發現、早診斷、早康復”教育,避免和減少耳聾的發生。
在一生不同時期都可能遇到這些因素,但對個人而言,人生一些關鍵階段最容易受影響。
童年時期
遺傳因素
約40%的兒童聽力損失由遺傳因素引起。證據表明,近親結婚或親緣相近的個體產生的后代發生聽力損失的概率更高。由于基因或環境因素導致先天性耳或聽神經畸形可能是引起聽力損失的原因。
產時因素
包括早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黃疸。
感染
母親懷孕期間感染風疹、巨細胞 病毒等可能引起新生兒聽力損失,此外 腦膜炎、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能導致聽力損失。在低收入國家,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等耳部感染非常常見,除引起聽力損失外,耳部感染也可能引起致死性并發癥。
耳部疾病
耵聹栓塞(耳垢堆積)及耳道積水引起的咽鼓管堵塞(非化膿性中耳炎)等常見耳部疾病也可以引起兒童聽力損失。
噪聲:
全國愛耳日長時間大音量的使用智能手機、 MP3等個人音頻播放設備可能引起聽力損失。煙火爆竹等短時間高分貝的噪聲可能會引起永久性聽力損失。此外,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設備噪聲也能夠引起聽力損失。
藥物
用于治療新生兒感染、瘧疾、耐藥結核及癌癥等多種藥物,因其具有耳毒性,均可導致聽力損失。在很多地區,尤其是存在藥物應用不規范的區域,耳毒性藥物經常被用于治療兒童常見感染。[11]
青春期
慢性耳感染(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耳內積液(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腦膜炎和其他感染
成年和老年
慢性病、吸煙、耳硬化癥、年齡相關性感覺神經變性、突發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跨越生命歷程的因素
耳垢阻塞、耳部或頭部受傷、巨大的噪音/聲音、耳毒性藥物、工作相關耳毒性化學物質、營養不良、病毒感染和其他耳部疾病、遲發性或進行性遺傳性聽力損失
在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聽力殘疾的人群達到了2780萬人,單純的聽力殘疾2004萬人,占殘疾人總數(8296萬)的24.16%。
◆適當補充鐵元素能有效地預防和延緩老年人耳鳴、耳聾的發生,因此建議45歲以上的人群,要注重補鐵。
含鐵豐富的食品主要有:血液、肝臟、瘦肉、黑木耳、黑豆、海帶、蘑菇等。
◆調查數據顯示,患有耳鳴耳聾的老年人中,有近1/3的人體內缺鋅。建議45歲以上的人群每天要保證攝入15毫克鋅,這樣才能維持體內鋅元素的平衡。
含鋅豐富的食物有:瘦肉、肝臟、黃豆、綠豆、蠶豆、牡蠣、蛤蜊、蝦皮、海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