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民間風俗有放風箏、吃春菜、送春牛、粘雀子嘴、立蛋等。
1、放風箏:春分期間,人們紛紛踏青春游,是放風箏的好時候。在古代,春分時還有簪花喝酒習俗。古時的風箏大多用絹或紙做成鷹的形狀,因此風箏又稱為“紙鷂”、“紙鳶”。
2、吃春菜:春分有吃春菜的風俗,春菜是春天的蔬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之為“春碧蒿”。春分那天,大家都會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所謂“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3、送春牛:春分有送春牛的習俗,春牛圖實際送的是印上全年農歷節氣的二開紅紙或黃紙,再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就叫“春牛圖”。一般都是能言擅唱歌者去送,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俗語,說得主人樂意給錢為止。
4、粘雀子嘴:春分這一天有吃湯圓的習俗,還要把十多個或二三十個不包心的湯圓煮好,用細竹叉扦好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5、立蛋:春分立蛋是中國春分時的傳統習俗,這個小游戲在中國已經玩了四千多年了,據說春分這天受地球引力影響,雞蛋是最容易立起來的。
春分節氣三候是:“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是說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出閃電。
春分是春季的節氣,是春季的第四個節氣。
春分寓意著春季生長階段
春分是將春天一分為二的節氣,也就是說到了春分,春天也就過了一半,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到了春季,人們開始忙于農耕活動,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也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所以這時候人們都格外的忙碌。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節,農歷日期不固定,這時太陽到達黃經春分0°。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并發出閃電。春分在中國古歷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
春分寓意著晝夜幾乎相等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春分是24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
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于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春分的“分”有兩個含義。 一是指“春分秋分,晝夜平分”。春分之日太陽光直射在赤道上,幾乎全球晝夜等長,即白天和夜間的時間相等,都是12小時。此時北極點在經歷了半年的黑夜后,在這一天初見陽光,而相對應的南極點則將在此日告別陽光。
春分以后,陽光直射點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白天時間就開始變長,夜間時間變短了,所不同的是南半球則變得晝短夜長。
春分寓意著不冷了
春分到,天氣已經不冷了,已經過了驚蟄,大部分地區都已經到了明媚的春天。這個時候晝夜均等,但是也不能完全松懈,還有倒春寒的可能。
春分時節,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中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此時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
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
春分寓意著氣候溫和
春分過后,氣溫顯著回升,降水量增多。除我國北方部分地區外,多個地區均進入明媚的春季,但有時也會出現春旱、倒春寒。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中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
此時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而華南地區此時則是一派暮春景象。
最早可追溯至周朝,那時天子于日壇祭日。《禮記》有言:“祭日于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
古代的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到了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道:“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至于民間的活動上,一般算做踏青和放紙鳶的正式開始。
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簪花,還會去野外挑野菜,朱淑真《春日雜書十首》就寫道:“寫字彈琴無意緒,踏青挑菜沒心情。”可見舊時人們就很熱衷慶祝該節氣了。
春分亦是傳統節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于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并種戒火草于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
明代山東淄川于是日栽植樹木,作春酒、釀酷。《文水縣志》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明確說明春分祭祀大禮,只有在宮中詞廟由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于是日致祭宗祠,而普通人家是沒有資格的。
有些少數民族也有過春分節的習俗:如云南鶴慶一帶的白族,是日中午舉行“賽會”,各家將頭年收割的稻谷、包谷、小麥、蠶豆及各種瓜果,拿來互相評比,并交流生產經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