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龍抬頭”這個節日是對于農人的節日。龍是掌管水的神,而這個節日就是給“地龍”土地公辦的節日,是土地神誕辰“社日節”。
2、“龍抬頭”這個節日是在開春之際一并而至,也正是農田開始長芽,苗圃正需要土地供給營養和水分的日子。人們為了今年的農作物長得更好,祈求土地給與田地足夠的養料。
3、“龍抬頭”標示著陽氣生發,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
4、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日作為一個祈求風調雨順、納祥轉運的日子。
起龍船
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雨”。在古代神格譜系中,龍是海中神物,掌管著降雨,降雨的多少直接關系到一年的莊稼的豐歉,因此,為了求得龍神行云布雨,龍抬頭時節要在龍神廟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同時唱大戲以娛神;敬龍祈雨,放生,以求一年吉祥豐收;也有一些地方在龍頭節有“起龍船”的活動。
祭祀土地
二月初二既是龍頭節也是“土地誕”,在南方沿海地區,二月初二主要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中國民間有剃龍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疤挲堫^”習俗,或源于古人對龍圖騰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記載的古人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習俗。
剃龍頭
“二月二”這天,許多人都要理發,龍抬頭的日子理發叫作“剃龍頭”,這預示一年有好的開始。龍抬頭時節敬龍習俗,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在天氣漸漸轉暖、雨水開始增多的時節,人們希望通過敬龍祈福順應這一過程,從而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月二龍抬頭
吃龍食
古時中國北方一些地區二月二有圍糧囤、引田龍、敲房梁、理發、煎燜子、吃豬頭肉、吃面條、吃水餃、吃糖豆、吃煎餅、忌動針線的習俗。為了納吉,二月初二這天中國北方人的吃食物均取與“龍”相關的名字。
面條不叫“面條”,稱作“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煎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
其實和天文現象有關,每歲仲春卯月(斗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其中的“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恒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垣”就是“城墻”的意思?!叭?是“紫微垣”,象征皇宮;“太微垣”象征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征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
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只犄角?!敖撬蕖敝蟮乃念w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龍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
《二月二日寄友》
明·韓奕
頻年方節兩匆匆,往事閑思半夢中。
江郭春寒連夕雨,海棠花信幾番風。
萋萋遠浦迷芳草,歷歷青天沒斷鴻。
悵望思君無限意,扁舟一醉故人同。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皀
日頭欲出未出時,霧失江城雨腳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猶含態石披衣。
煙村南北黃鸝語,麥隴高低紫燕飛。
誰似田家知此樂,呼兒吹笛跨牛歸?
《二月二日席上賦》
宋·賀鑄
仲宣何遽向荊州,謝惠連須更少留。
二日舊傳挑菜節,一樽聊解負薪憂。
向人草樹有佳色,帶郭江山皆勝游。
載酒賦詩從此始,它年耆老話風流。
《撐腰糕》
清·蔡云
二月二日春正饒,撐腰相勸啖花糕。
支持柴火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勞。
《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
宋·張耒
久將菘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
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轆轤聲。
龍抬頭,好兆頭,春回大地萬物蘇。
二月二的飲食較為豐富。一方面,不少地方將二月二視為過年的尾巴,會在這時將過年時留下的一些美味拿出來享用。另一方面,人們根據二月二這個節日的性質準備一下新的食品。
各地普遍把這天吃的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北京人二月二講究吃春餅,又把吃春餅叫做“吃龍鱗”。這是一種用自面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涂上甜面醬,卷上木須肉、豆芽拌粉絲、醬肘子等“盒子萊”,味道可口,吃著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