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時間與清明鄰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動,上巳節的踏青飲宴與清明掃墓后的春游娛樂開始尚分頭而行,后來逐漸合而為一。上巳節重交游踏青的特點就被整合到清明節習俗之中。也可以說,清明節盛行春游的習俗主要是繼承上巳節的傳統。
一般說來,上巳節和清明節的時間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而民間有種說法認為,當上巳節恰逢清明節,“兩節相撞年頭不好”,認為這樣的日子“不吉利”,從而會有一些農村家庭購買紅布和桃罐頭“逃避晦氣”。但據民俗專家表示,這樣的“兩節相遇”只是一種巧合,完全是正?,F象,沒有“避災沖喜”的必要,人們大可不必盲目跟風造成浪費。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上巳的起源很早,相傳在商代便有上巳節,據《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编嵭ⅲ骸皻q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意思是說,三月初三這一天,先民要在河邊沐浴,潔身辟邪,有巫師主持儀式。
① 壯族三月三習俗 :吃五色糯米飯。趕歌圩,搭歌棚。祭祖、掃墓、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② 侗族三月三習俗 :吃黃糯米飯,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亦稱“花炮節”。
③ 瑤族三月三習俗 :稱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然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④ 畬族三月三習俗 :吃烏米飯。祭祀祖先、集會對歌。篝火會、趕舞場,火把舞、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
⑤ 黎族三月三習俗 :稱之為“孚念孚”,為預?!吧教m”(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之為“談愛日”。
⑥ 漢族三月三習俗 :吃地(薺)菜煮雞蛋,祭祀、男女相會、河畔嬉戲、插柳賞花等。民間還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及開歌會等活動。
上巳節形成于先秦時代,節期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因為這個日子多逢農歷三月初三,所以魏晉之后就固定在“三月三”了。唐以后,“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淡出,從宋元時代開始,漸漸不顯,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一種追古慕古的情懷。
到了宋代,上巳節突然銷聲匿跡,因上巳、清明、寒食三節日期相近,內涵沖突。上巳重狂歡,寒食重祭祖,清明重健康,唐高宗時便曾下詔批評:“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松槚,曾無戚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