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西雙版納非常熱鬧,因為每年的4月13到15號都會舉行盛大的潑水活動,今天小編整理了參加西雙版納潑水節注意事項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參加西雙版納潑水節注意事項
1、潑水禁忌:老人、小孩和孕婦是不能用水潑的,一定要記得。
2、關于穿衣:盡量不要穿白色、淺色的衣服,特別是女性朋友,濕了之后會透。還有不要穿厚重的衣服,濕了之后就會非常沉。
3、防水工作:記住哦,從酒店出門潑水的時候,除了必要的手機、錢包、相機等,其他沒必要帶的就不要帶出門了。那些手機相機防水袋可以根據需要提前買好,以防遇水損壞。
4、還有注意禮貌和安全:對于不方便參加潑水的朋友不要硬用水潑別人,也不要哄搶水源,以免滑倒。
5、如果你戴眼鏡:盡量把眼睛固定好再參加潑水,別人不會因為你戴眼鏡就“不祝福”你哦,要防止眼鏡被弄丟。
6、注意防曬:4月中旬太陽已經比較猛烈,必要的防曬要做好,防曬霜最好不過了。
1、玩傳統或者想要體驗好就在市區
2、放孔明燈一定要提前到市區的江邊
3、潑水不一定用水槍,有小盆比水槍實在可攻可防,除了手機其他東西最好都留在酒店,穿好拖鞋,手機要套好防水袋,還有準備好水槍,臉盆等潑水工具。
4、女性不要穿白t恤或者較透的衣服,有帶眼鏡的小伙伴,一定要做好眼鏡固定。不然很容易眼鏡被甩飛。
5、4月份的版納已經非常的熱了,尤其是中午開始的潑水活動,溫度可達30多℃要做好防曬準備,要及時補水。
6、住宿一定要提前訂,價格會差距很大很大,同時根據游玩路線定距離近的酒店,活動結束后打車不方便,需要走路回
7、,交通,人多,可以提前準備好兒童代步車,步行時間較多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為“麥日”,類似于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等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后一年,故為“空日”,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歌舞活動
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七八歲的娃娃,穿上節日的盛裝,共聚村中廣場,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和著芒鑼象腳鼓點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臘呵”;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傣家人在潑水節,喜歡排成隊伍,敲著芒鑼,擂起象腳鼓,集體跳起“依拉賀”舞,挨家挨戶去拜年,祝賀新年愉快,萬事如意。(注:更多關于歌舞曲調的介紹還可翻閱參考資料)
浴佛
在“麥日”(第一天),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也是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
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包”是象征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伙子,小伙子再擲給姑娘,并借此傳遞感情。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后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伙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伙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放高升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高升放得最高者受到人們的贊賞,并獲得獎勵。
放孔明燈
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
邊交會
由泰國那邊的小商人過來買賣當地特色、小吃,以此增加兩國的友誼,意義重大。邊交會一般持續3天,潑水節的前3天都有,此后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