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起源于中國的傣族文化,是傣族人民在傳統節日“水燈節”上演變而來的。據傳說,古代的傣族人民認為水是凈化身心的象征,潑水能洗去不幸和污濁,帶來好運和祝福。因此,潑水節成為了傣族人民迎接新年和慶祝豐收的重要節日。
潑水節的傳說中,有一位名叫猜仔龍的怪獸,它喜歡吃人和吃莊稼,給人們帶來了麻煩。傣族的神龍派來了三位勇士,利用智慧和勇氣成功擊敗了猜仔龍,保護了人民的安全和農田的豐收。為了慶祝勝利,人們決定用水來洗去猜仔龍的邪惡和不幸,以此慶祝勝利的到來。
潑水節源于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后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云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于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后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麥帕雅晚瑪”人們習慣把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敬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著采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征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有兩種、但是大多都是為了跟新年放鞭炮一樣、都是圖一個好彩頭、其中有祝福和祈禱的意思。
文潑:比較傳統的方式,用木盆裝滿清水,再用枝椏沾著水輕輕潑在別人身上。
傣家人到井里取來干凈的水,事先會盛放一些鮮花諸如緬桂花等,讓水有香味,然后到寺廟里去"賧佛",之后再用這些帶有芳香的水給佛像清洗身上的灰塵,之后大家互相用小樹枝(諸如九里香樹枝)蘸取小盆里的香花水,首先向德高或年長者身上輕輕灑去,再互相幫助向自己想要祝福的人身上灑去。以示新的一年,給對方最真誠和美好的祝愿。
武潑:用木盆裝滿水,把一盆直接全部潑出去。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象征著該年誰最幸福,也表達了傣族人民希望彼此平安幸福的寓意。
潑水節,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中國傣族節期在傣歷六七月(清明節后十日左右)。現已固定在公歷4月13至15日。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潑水祝福,并舉行拜佛、賽龍舟、放高升、點孔明燈等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藝匯演、電影晚會、展覽和物資交流等新內容。泰國、緬甸、老撾等國都在每年公歷4月中旬歡度此節。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