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潑水節,估計小學生都知道,因為這個節日太有影響力,早在我們課本上就已經有深入了解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潑水節的來歷_潑水節的傳說故事,希望你喜歡。

潑水節的來歷
潑水節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在此之后“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相傳很久以前的傣族家鄉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有很多美麗的姑娘,人們的生活也是和和美美,但是就在這樣的美好生活中突然出現了一只作惡多端的火魔,不僅毀壞傣族人民的房屋和莊稼,還擄掠了7個漂亮的姑娘去做老婆,人們對此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
幸好,7個姑娘中最小的那個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她叫南粽布。南粽布先是設法騙得火魔的歡心,然后在傣族日歷六月的某一天設計把火魔灌醉,等火魔醉的不省人事的時候拔下火魔的頭發,因為火魔的頭發很長,所以就借著火魔的頭發把火魔勒死了,可哪知火魔雖然掉了頭,但是掉的頭顱卻燃起大火,滾到哪里,哪里就是熊熊大火,情急之下南粽布用身體抱住頭顱,用水不停降溫,頭顱才沒有一直燃燒,就這樣,被擄的7個姑娘輪流抱了7年才讓火魔徹底死去。
傣族人民為了慶祝七個姑娘消滅了火魔,所以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辦潑水節,熱熱鬧鬧的過上幾天載歌載舞的生活。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潑水節歷時三日。
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和物資交流。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云霄,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铓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后,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铓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
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皝G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鞍笔窍笳鲪矍榈男盼?,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伙子,小伙子再擲給姑娘,并借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潑水節上,青年們端水灑潑,猶似銀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