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重要的節日,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中秋節從古自今有哪些習俗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中秋節的習俗有什么,希望有所幫助!

中秋節的習俗有什么
吃月餅
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象征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燈
燃燈以助月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臺上等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賞月
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樓,好游者則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備核肴酒漿,文人賦詩,俗士講古,往往通宵達旦。
吃鴨子
云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什么桂花鴨、咸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沒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寓意有闔家團圓、感恩、豐收以及安定。
1、團圓: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習慣用“月圓”、“月缺”來表示“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也會用它來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都是千古絕唱。
2、和諧:中秋節慶賀著期待豐收,因此也期待著和諧。“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追求。中秋佳節闔家團圓、鄰里和睦、階層和合,民族團圓,家國和諧,世界大同,其樂融融。
3、感恩:中秋節從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崇拜,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認識,體現了對于家庭的重視。
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總和,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秋分祭月”而來。
在中秋節的這一天,游子都要回家跟家人吃一頓團圓飯,吃月餅、包餃子、蒸螃蟹。一家人其樂融融,互相安慰,互相鼓勵,慶祝豐收。吃完團圓飯后,一般會出門賞月。有的地方根據當地的風俗,還會舉辦一些特別的活動來迎接中秋。
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最后起義成功了,朱元璋便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祭月后,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