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下元節的傳說和風俗,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下元節的傳說
農歷十月十五,是中國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后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齋三官。民國以后,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
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祭祀祖先
下元節和中元節、上元節并稱“三元”,都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雖然很多人不太了解下元節,但是在很多地方還是保留著下元節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動。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因各地風俗有別,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節月亮出來的時候,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然后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開始祭祀祖先亡靈,祈求祖先保佑。
祈愿神靈
下元節傳說是水官大帝的生日,在鄉村人家有相關的祭祀活動。下元節這一天天黑之前,在福建省莆田一帶,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田頭祭水神。一般需要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忠誠。其目的是為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莊稼地潤澤,農作物能夠安全過冬。
修齋設醮
每逢下元節,道教觀中都會舉行相關的修齋儀式。因為下元節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子,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如果感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在下元節這一天,去附近的道教觀中參加修齋儀式。
飲食風俗
飲食風俗也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古民間就有下元節必須吃葷菜的禮俗。民俗云:“早吃糍粑晚吃魚”,在下元節這一天,早上一般吃糍粑、麻糍、芋子包等等。到了下元節祭祀結束之后,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豐盛的菜肴,像羊肉、魚肉、豬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
時間講究
下元節在家中紀念祖先和逝去的親人,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前把家中打掃干凈,然后沐浴之后穿著合適的服飾,準備祭祀物品。一般的祭祀物品除了魚肉、水果等等,還要準備祭酒。最后在下元節的晚上,月出之后焚香、祭酒為好。
準備禮節
根據傳統的民間風俗,下元節這一天還要祭下元水官,祈禱消解困厄。如果是家中進行祭下元水官的活動,除了準備好相關的祭品,而且要在在正廳下、幾案旁等處懸掛提燈。這個過程中,在墊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禮等禮節。
祭祀注意
下元節是個祭祖的日子,這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敬重,歸于一種精神上的寄予。但凡是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干凈,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傳達給亡人。
農歷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后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云:“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后,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