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七夕,大家能夠聯想到很多關鍵詞,牛郎織女、中國情人節、乞巧節、鵲橋、老黃牛等等。那么七夕節是什么節日呢,下面一起來看看七夕節是什么節日簡介相關內容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七夕節是什么節日
每年農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七夕節是我國有悠久傳統的民族節日,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仙緣會、雙七節、香橋會、仙橋會、天緣會、巧節會等。農歷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還有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七夕水、盤古王節(七月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名稱。名稱不同,其過節的民俗內容也不同。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名稱,這么多的不同過節方式,就是因為這個日子積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們對生活詮釋,所以難以放棄。縱觀“七夕”在我國的發展史,凡是動蕩時期它是最容易被人們淡化的,凡是安定時期又是最讓人掛牽的。現在又到了一個重新掛牽“七夕”的時期 了。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中國的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這一天的晚上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佳期,當夜有拜新月的風俗,故以“夕”為名。牛郎織女的傳說始于周代,在《詩經》中已有提及,而七夕的形成則可追溯到漢代。古人稱七月為蘭月,所以七夕也稱蘭夜、雙七、重七。在古代,民間女子有在這天晚上向織女乞巧的風俗,所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女兒節。總之,七夕在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是一個浪漫的節日,是為少女少婦所傾心的節日。到今天,這個節日被稱為“中國情人節”,不少新人選擇在這一天登記結婚。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最早源自于漢代,在《西京雜記》有相關的記載,例如“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不過根據歷史來看,七夕節的起源其實根本上還是自然崇拜,如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對神話故事的編織也比較擅長,所以便將牽牛星和織女星化為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流傳至今。
古老傳說,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一起生活,日子艱苦。織女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是有著超凡“女紅”技藝的神仙。原本不可能相識相愛的牛郎織女,但在老牛牽線下,成就了姻緣。婚后,倆人男耕女織,相親相愛,并育有一兒一女。故事至此,讓人們看到了古時“巧配”的愛情如純潔花朵,結出了幸福婚姻的果實。可以說,“七夕”故事的開頭,正是熱戀中的少男少女最為盼望的歸宿,美麗的愛情之花,結出了婚姻之果,還有什么比這更幸福的事?此時,相愛的人們都會誓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伴到白頭。
然而,“七夕”故事情節突變。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到人間,派天兵天將抓走了織女。牛郎不見織女,披上牛皮、擔上兒女一路追到天上,就在要追上織女時,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劃出天河使牛郎織女只能隔河相望。故事向壞的方向陡然急轉!恰似婚姻遇到了油鹽醬醋茶,瑣碎的家務、萎縮的溝通,所謂的“七年之癢”等撲面襲來,好比破壞婚姻的“王母”。爭吵、抱怨、生活的煩惱,就像捉拿織女的天兵天將。心在離散,幸福遇到了拐彎,正如有人怨恨說,婚姻成了愛情的墳墓。可是,誰是掘墓人?誰又在婚姻生活中消耗了愛的熱情?有數據顯示,我國離婚率正在連年上漲。破裂的婚姻仿佛在曾經相愛的夫妻間劃出了一條天河,相見不相識,寂寞孤獨冷,誰不細心呵護婚姻,他的愛情就會發霉,既便追悔莫及,也只能興嘆不已。
人世間五味雜陳,喜劇和悲劇相互轉換,人們更渴望喜劇結尾。“七夕”故事再次逆轉,一群小喜鵲,感動于牛郎織女的真情,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美麗的羽毛,架成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重溫脈脈情話。現實中,婚姻不在,兒女尚在,既便相隔萬水千山,孩子永遠是母親的牽掛。鵲橋相會的橋段,對映現實,與離婚夫妻探視孩子何其相像。離婚可使原是夫妻的倆人形同陌路,但共同的孩子卻不會陌生,讓無辜的孩子承受不幸婚姻的苦果,悲哉、憐哉、悔哉。
其實,無價的愛情、美滿的婚姻,不懂得珍惜,不認真雕琢,再好的愛情、婚姻也會枯萎。“七夕”故事告訴我們,親歷愛情,走進婚姻,倆人就要心心相印、時時溝通,相互體諒,理解體貼,共同應對生活磨勵。有人曾說,良好的藝術言語如同美食,深入人的心腹。但愿良好的溝通,讓天下夫妻好花常開,幸福常在。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們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