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亦稱“天妃”“天后”,俗稱“海神娘娘”,是傳說中掌管海上航運的女神。今天小編整理了媽祖為什么要叫媽祖_媽祖的由來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媽祖為什么要叫媽祖
1、“媽祖”是林姓家族人對其的尊稱。“媽祖”的“媽”,不是媽媽之意,而是奶奶之意。而“媽”與“祖”連在一起稱呼,就是對族內年高德勛的女人的尊稱。因此媽祖是林姓族人對媽祖的昵稱。莆田林姓族人還昵稱為“姑媽”,更下輩的也有稱“祖媽”的,臺灣林姓人也有稱為“祖佛”的,后來逐漸順口稱為“媽祖”,以此來稱呼自己的先輩,就顯得更加親切了。
2、“媽祖”是民間神祗。隨著媽祖信仰的推廣,媽祖信仰不僅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推崇,也成了所有人共同信仰的民間神女,于是世人就跟隨林姓族人尊稱她為“媽祖”。這樣“媽祖”這個名稱,就傳遍世界,代代相傳至今。
媽祖是從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后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臺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有一位廈門文史專家曾撰文,認為“媽祖”名稱首先出現在澎湖地區的閩南遷臺人群之中,是對湄洲祖廟神祇的向往與追慕,意為“所有分靈娘媽之祖”;隨后便在臺澎信眾中傳開并普及到閩南和粵港澳,近代漸漸在大陸被學者和廣大信眾所接受,約定俗成,于是統稱“媽祖”。
宋朝時期,《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郡城東寧海之旁,山川環秀,為一方勝景,而圣墩祠在焉。墩上之神,有尊而嚴者曰王,有哲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獨為女神人壯者尤靈,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于本嶼。圣墩去嶼幾百里;元祐丙寅歲,墩上常有光氣夜現,鄉人莫知為何祥。有漁者就視,乃枯槎;置其家,翌日自還故處。當夕遍夢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實所憑,宜館我于墩上。”父老異之,因為立廟,號曰圣墩。歲水旱則禱之,癘疫祟則禱之,海寇盤亙則禱之,其應如響。故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濟,雖怒濤洶涌,舟亦無恙。寧江人洪伯通,嘗泛舟以行,中途遇風,舟幾覆沒,伯通號呼祝之,言未脫口而風息。既還其家,高大其像,則筑一靈于舊廟西以妥之,宣和壬寅歲也。越明年癸卯,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蕩,舳艫相沖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因詰于眾,時同事者保義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詳。還奏諸朝,詔以“順濟”為廟額。”(此文主要描述媽祖各種顯靈傳說,以及信眾為其立廟。)《夷堅志·卷九·林夫人廟》記載: “興化軍境內地名海口,舊有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氣宇不甚廣大,而靈異素著。凡賈客入海,必致禱祠下,求杯珓,祈陰護,乃敢行。蓋嘗有大洋遇惡風而遙望百拜乞憐,見神出現于檣竿者。”(在興化境內名叫海口的地方,原來有座林夫人廟,不知建于何年。祠宇雖然不大,但該神一向以靈驗著稱。凡是來往于海上的客商,都要先到林夫人廟占卜禱告,祈求保佑后才敢出海。據說有人在大洋中遇到險風惡浪時,曾經向空中跪拜哀告,乞求林夫人顯靈。果然看到一位女神降于篷船的桅桿之上,化險為夷。) 《莆陽比事》記載:“湄洲神女林氏,生神異,能言人休咎,死廟食焉。”(媽祖籍貫是湄洲,生前能言人吉兇禍福。) 《咸淳臨安志·卷七十三·祠祀三·外郡行祠·順濟圣妃廟記》記載:“神莆陽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禍福,歿,廟祀之,號通賢神女,或曰龍女也。” 《仙溪志·卷五·三妃廟》記載:“本湄洲林氏女,為巫,能知人禍福,歿而人祠之。”
元朝時期,《四明續志·卷九·祠祀篇》引《天妃廟記》:“神姓林氏,興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異,能力拯人患難。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祐間,邑人祠之,水早癘疫,舟航危急,有禱輒應。” 《元史·祭祀志》記載:“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日靈慈。”
清朝時期,《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八》引《金臺紀聞》 :“天妃宮,江淮間濱海多有之。其神為女子三人,俗傳姓林。所祀者,海神也。元用海運,故其祀為重。” 《莆田縣志》記載:“康熙二十年,舟師南征大捷,提督萬正色以妃靈有反風之功,聞于朝。詔封昭靈顯應仁慈天后,遣官致祭。” 《陔余叢考·卷三五》記載:“張學禮《使琉球記》又云天妃姓蔡,閩海中梅花所人……吾鄉陸廣霖進士云:臺灣往來,神跡尤著,士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害,呼‘媽祖’,則神披發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媽祖云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媽等等,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于莆田湄洲島 ,因救助海難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