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習俗中,春節是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在大年三十這一天都要燃放鞭炮,無論城鄉爆竹焰火都是震地映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除夕為什么要放鞭炮原因,歡迎參閱。

除夕為什么要放鞭炮原因
(1)驅趕“年”獸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年”從這家走到那家,到處轉來轉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年”聽到這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現了這個秘密,以后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現“年”拍鮮紅的顏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后發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代替了批符。
(2)驅逐“山魈”
俗稱“大年初一”。人們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里的一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后,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紙制筒,也稱爆仗或炮仗。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鞭炮與桃符、春聯一樣,最早是用來驅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這也是后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藥發明之后,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燒,產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只不過在工藝上有所改進,在花樣上有所翻新罷了。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制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因為成串的爆竹放起來聲音持續時間長,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發出的響聲,因此也就稱它為“鞭炮”。
每年除夕夜燃放煙花爆竹就是為了趕走年獸,寓意平安吉祥。每年到了年關的時候,年獸就找不到吃的,只能跑到村莊來,破壞村莊里的物品和傷害人,趕走年獸是每個人都得做的事情,所以人們采用了各種方式常識,逐漸發現年獸害怕聲響和紅色的物品,所以人們會守著時間,在除夕掛紅布條,燃放煙花爆竹,逐漸的燃放,煙花爆竹就變成了春節一個傳統的習俗,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祈福,迎新年,賀平安。
煙花是指用煙火藥為原料做出來可以燃燒和爆炸,產生光、聲、色、型、煙霧等效果,用于觀賞,具有易燃易爆危險的物品。噴花類:燃放時以噴射火苗、火花為主的產品。旋轉類:燃放時主體自身旋轉但不升空的產品。升空類:燃放時主體定向升空的產品。旋轉升空類:燃放時自身旋轉升空的產品。吐珠類:燃放時從同一筒體內有規律地發射出多顆彩珠、彩花、聲響等效果的產品。因為燃放煙花爆竹是比較危險的,所以現在人們對于燃放煙花爆竹有具體的規定,要求在空地燃放或者是禁止燃放。
除夕夜的傳統習俗比較多,大多數的習俗都是流傳已久的傳統習俗。吃年夜飯,是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除夕時候人們會準備燃放煙花爆竹,一起歡歡喜喜的準備過年,會貼春聯貼春聯,是將自己美好的愿望抒發在文字形式上,貼窗花和貼福貼對聯,能夠讓這個春節的氛圍更加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