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元旦”這一概念,歷來指的是“正月一日?!罢隆钡挠嬎惴椒ǎ跐h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元旦風俗介紹,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中國元旦風俗介紹
中國元旦的風俗有:
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漢族民間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
拜祭先祖:祭祖是傳統習俗,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舞龍舞獅:舞龍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舞龍又稱耍龍燈、龍燈舞。
篝火舞:又稱圈舞,是山上鄂溫克族的自娛性舞蹈。一般由七人至二十人手拉手圍成圓圈,男女均可參加。
賞花燈:除了要吃湯圓之外,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賞花燈。
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慶祝元旦的習俗,比如吃餃子、放鞭炮等。這些習俗都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寓意著祥瑞、祝福和希望。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p>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于:“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 的記載。
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庇浭鲈c賀情景。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閑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
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腌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腌雪里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征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較之于北方元旦習俗之“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于“雅”。
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于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
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春飯”。
春飯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余的象征。
在中國古代,元旦指夏歷(農歷、陰歷)歲首第一天,也就是正月初一。在西方和中國現代,元旦指公元紀年每年的歲首第一天。自公歷傳入中國,元旦一詞便專用于新年。
據傳說,中國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春三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4000多年前,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愛民,深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其子無才,他沒把“天子”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后來舜把帝位傳給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元旦。
西方的元旦,始于公元前40年,埃及人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同升起,尼羅河水立時上漲。埃及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前46年,凱撒把這一天定為西歷新年的開始,為了祝福雙面神“Janus”(羅馬神話中的門神)。“Janus”后來也演化為英文一月“January”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