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春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2024立春的含義是什么意思,歡迎閱讀!

2024立春的含義是什么意思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標志著寒冷的冬季已經過去,開始進入萬物生長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顯著的特點為萬物開始復蘇。
1、二十四節氣最早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的,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
2、干支紀年法中,以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立春是萬物的起始,也意味著一個新輪回的開始。
3、現在根據太陽黃經度數來定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一般是每年陽歷的2月3日到5日。
立春的民俗
在傳統觀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義,各個地方都會舉行重大的拜神祭祖、祈歲納福、驅邪禳災、除舊布新、迎新春等活動。比如說糊春牛、打春牛、咬春、踏春等等。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叫做打春,也稱為歲首、歲節、改歲、立春節、正月節。立就是開始的意思,立春意味著春天的開始。
立春即春季的開始,時序進入春季。此時雖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盡,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大自然生機勃發。所以古人重視立春,有迎春之儀。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以及“龜子報春”、“銅鼓驅疫”等,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據記載,立春節氣,主要有“三候”,具體分析如下:
“一候東風解凍”。指的是立春以后,春風送暖,春回大地,冰雪融化,大地慢慢開始解凍。
“二候蜇蟲始振”。這是指冬天蟄居的蟲子,已經感受到春天的溫暖,已經在洞中慢慢蘇醒,開始活動。
“三候魚陟負冰”。春暖花開,湖泊河流里面結的冰,隨著天氣暖和,也開始融化。魚兒也開始在水里嬉戲游玩,看去上,就像背負著冰塊在水里游動。
立春的民俗
立春祭是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內容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
2、春祠薦新
祭祖習俗傳至后世變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動,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幾天不掃除屋宅,即是擔心觸犯了回家過年受享的祖魂。
3、籍田
古代在立春日舉行的籍田禮,籍田的內容包涵有對地母的祈求。在籍田儀式后聚飲,這是后世“團拜”和“賀年”的一種雛型的儀俗。
4、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5、貼“春”字
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6、打春牛
舊時,立春這天全村按輩分大小,用鞭子鞭打一頭土做的牛。把打爛的碎土扔進農田里,預示著這一年豐收。
7、咬春
早在漢代就有立春吃生菜迎春的習俗。魏晉時期,人們用五種味道辛辣的蔬菜組成“五辛盤”來“咬春”。到了唐代,五辛盤變成了味道更好的春盤。
8、祭祀祖先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9、踏春
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10、搶春
這里的“牛土”或“牛紙”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后,也就是在土牛或紙牛被打碎之后,圍觀的民眾搶得的土塊或紙片。人們相信,牛土或牛紙可以帶來吉利。因為人們認為春牛是春的象征,所以爭搶“牛土”或“牛紙”的行為稱為“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