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節氣里面的第一個節氣,我們可以在第一個節氣的時候做一些比較吉利的事情。從傳統的角度來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最新立春節氣這天有哪些講究,歡迎參閱。

立春節氣這天有哪些講究
立春是個大節氣,所以大家都要注意立春這天的講究和習俗。咬春,“立春”這一天大家要“咬春”,意思就是中國民間在立春這天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民間“咬春”的另一種食品是蘿卜。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立春節氣是二十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天的開始,我國民間都把立春作為節日來過,稱為立春節,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專家介紹說,立春日迎春,是在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歷史悠久,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出現。雖然現在立春日迎春不如從前隆重,但各地仍會有一些特殊的方式來迎接立春,比如還有掛風車、踏青等。立春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我們在這天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做法是否能討到好兆頭。
從多個角度來看,立春是每年的第一個節氣,因此會比較重要一些,大家會在這天做一些比較吉利的事情。一般來說,屬相是從立春算起的。以立春為標準的方法起始于商周時代,當前黃歷、傳統的命數學、卜學等民俗學均以“立春”作為生肖計算的依據。在中國古代,還用天干地支來記錄年月日。十二生肖的說法,就是天干地支紀年法才有的。不僅有十二生肖,還有十二時辰,這套系統和農歷不一樣。干支紀年法是以太陽為參照,天干地支的交替以每年的立春為開始。從干支與五行的角度來看,屬相是從立春開始算起的。
立春時最主要的特點是氣溫會回升,天氣會逐漸變暖,日照時間也會變長。在農民們看來,立春的到來,意味著要開始春耕播種了。
立春的前一節氣是大寒,后一個節氣是雨水。當立春時節到來時,我國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等地已經進入了春天,有著春天的氣息,有的地區甚至開起了花朵。
但是,由于我國地區比較遼闊,北方大部分地區直到谷雨或立夏的時候才會入春。北方地區入春的時間比南方地區稍晚一些。
注意保暖
立春的時候,是冬去春來的轉折期,這個時間也是寒向暖過渡的時期,此時冬季還尚未完全結束,氣溫還未轉暖,所以人們不能過早減掉冬衣。并且此時的溫度變化比較大,一旦氣溫下降,人們有過早減掉冬衣,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
防止舊疾
到了立春的時候,人們要做好防病保健,這個時候天氣由寒轉暖,所以此時也是各種疾病肆虐的時候,在春季疾病開始發生和流行,所以人們需要注意調養預防。平時應該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還需要保持所處室內的空氣清新。
起居養生
立春之際也是萬物開始復蘇,這個時候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升發,人們也需要順應自然,早睡早起,平時需要放松形體,使情志隨著春天生發之氣,想要自己的身體更好,需要戒怒戒躁,順應春季肝氣升發的特性,這樣可以使氣血和暢,做到樂觀向上的好心態。
適量運動
此時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各種不適容易趁虛而入,應加強鍛煉,促進氣血運行增強體質,但不易劇烈運動,大汗淋漓,可以適量做些不劇烈的鍛煉,比如散步、瑜伽太極等。
注意護肝
春天的時候,氣血從里面往外調動,在這時候應該注意養肝,中醫認為肝主情致,因此此時主要是護肝,注意對肝臟的調養,防止“肝火上升”,擁有良好的好心態,保持心情舒暢,有利于疏肝理氣。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預告立春之時。然后祭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古時祭祀完句芒神就由郡縣太守等象征性耕種,并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
2、游春(探春、游行)
游春是一項流行于民間的祭祀游行活動。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樣子走在隊伍前,由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其他人打扮成牧童牽牛、大頭娃娃送春桃等各種象征春天的形象。這次游春之后就是意味著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游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游春也叫探春)。
3、咬春
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卷。吃春餅和春卷,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于春”的美好祝福。值得一提的是,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咬春”的另外一種食品是蘿卜。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其意義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蘿卜還可以解酒、通氣,具有營養、健身、祛病等功效。
4、打春
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谷豐登的美好期盼。因為,春牛在塑制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