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標志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立春節(jié)氣的由來,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立春的由來
很早很早以前,人們只知道打獵,不知道種田,常常是饑一頓飽一頓,生活很苦。后來,出了個神農(nóng)氏,嘗百草分五谷,人們才開始種莊稼,生活慢慢好起來。所以,前后五帝都很關心農(nóng)事,到了周朝的時候更把務農(nóng)的事提到朝議上,責令地方官每年舉行迎春儀式,與民同耕。
傳說那時的儀式很隆重,在立春的前一天,地方官洗完澡,穿上素服,不坐轎子不騎馬,步行到郊外,聚集鄉(xiāng)民,擺桌上供,燒香磕頭,并在供桌前做一個象征春牛的土牛,讓衙役扮做象征豐收的勾芒神舉鞭去打,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懶惰,迎來一年的豐收。
到了立春的時候,人們明顯感覺到白天變長了,溫度升高。這個時候剛好處于冬春交際的時間,農(nóng)作物長勢很快,對于水的需求很大。3000年前我國就有迎春儀式,至今已形成了許多固定的風俗習慣。
立春時節(jié),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shù)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從立春節(jié)氣起,時序就進入春季了,在自然界以及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意味著萬物復蘇。立春,在自然界,最顯著的特點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
立春時,中國的冬春分界線(日平均氣溫連續(xù)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那一線以南地區(qū),立春時有春的氣息了,但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時入春。
所謂立春,還只是一番“立意”。立春期間,氣溫開始趨于上升,日照、降雨開始趨于增多。但對全國大多數(shù)地方來說,僅僅是出現(xiàn)了春天的前奏。
立春時節(jié),此時的星空常是一年中最璀璨的。晚上八、九點左右,抬頭望向星空,在正南方,有三顆星非常容易辨認。
它們距離相近,連成一條直線,好像一條閃亮的腰帶。那就是參宿一、參宿二和參宿三。
中國民間將這三顆星稱為“祿、福、壽”,把這三顆星看成三個吉祥的星官,分別掌管人世間的福份、壽命等,又稱“福祿壽三星”?!叭歉哒?,新春來到”,當夜晚看見三星高掛南天,正是立春節(jié)之時。
立春,在自然界,最顯著的特點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
時至立春,在我國,北回歸線及其以南一帶,可明顯感覺到早春的氣息撲面而來。而在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只能是說進入春天的前奏,萬物尚未復蘇,還處于萬物閉藏的的冬天。
對于北回歸線以北地區(qū)來說,距北回歸線(黃赤交角)越遠,進入春天越遲。
中國古代一些著作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秦漢后各地風俗文化融合,自秦漢以來中國各地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候平均氣溫”劃分的季節(jié)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