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始。元代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道:“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最新立春節氣的民俗活動,歡迎參閱。

立春節氣的民俗活動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貼“春”字
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送春
立春這天,民間藝人會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各戶,謂之“送春”。
拜太歲
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從傳統的干支紀年規則上來講,立春之時就是新舊太歲進行交接之時。太歲神對應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太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古代立春是一個重大節日,稱立春節、正月節、歲始、改歲等。立春歲首拜太歲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古老傳統習俗。
1.句芒神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
2.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
3.咬春
立春時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每逢立春世界,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么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
4.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臨穎縣志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立春節氣期間氣候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乍暖還寒:一是日夜溫差較大;二是冷空氣活動頻繁。春季常因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溫明顯降低,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讓人有一種“暖風熏得游人醉”的感覺,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
立春到了,但是氣溫并不會回升的那么快,并且老話講春捂秋凍,不建議大家過早的脫掉冬裝換上亮麗的春裝,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應該注意保暖。氣象學意義,連續 5 天的日平均氣溫高于5°C,冬天就結束了。二十四節氣認為,到“驚蟄”前后結束了冬天。大約公歷3月初冬季結束。
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所以立春后還冷的情況是正常的。
每天梳頭百下
春天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養成經常梳頭的好習慣,每天梳頭一百下,可以達到很好的保健效果。因為梳頭的時候我們的毛孔會得到舒展,代謝能力增加,可以達到補充陽氣的效果。記得要使用干凈的梳子,梳頭的時候不要過于用力。
不要過早減衣
有一句話叫春捂秋凍,相信大家都是聽說的,也就是說在春天的時候不要過早的把厚衣服全部都脫掉。因為升溫是一個很慢的過程,我們脫衣服也應該慢慢的脫,如果一立春就把冬衣去掉了,有可能會造成身體不適應,出現一些疾病。
少吃補品和鹽
冬季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吃大量的滋補品,到了立春之后,這樣的情況一定要改變。因為在春季的時候,不管是藥補還是食補,都應該要減少,這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如果吃太多的滋補品或者是鹽,反而會不利于陽氣的聚集,有害健康。
早起早睡以養肝
順應自然,是很好的一種養生方法,如果違背了自然界的規則,就會損傷肝臟,因此,這時候就應該早睡早起,去散散步,放松形體,舒暢身體調達情志。
吃春卷
吃春卷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于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面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
吃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后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于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并名之曰“春盤”。
吃春餅
立春吃春餅的習俗起源于唐朝,也叫“咬春”。由于立春時,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各種蔬菜發出嫩芽,人們嘗鮮,古人就用面皮包著時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取名春餅,寓意著五谷豐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春之意。最初的春餅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