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年夜風(fēng)俗
① 打掃家里衛(wèi)生
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zhǔn)備。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老北京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這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xí)慣。
② 祭灶
祭灶是在臘月二十三的晚上進(jìn)行,叫“送灶”,送灶王爺上天。祭灶時在神龕前擺上供品,有一碟關(guān)東糖,一碟糖瓜兒,一碟南糖,一碟硬面餑餑,一碟馬草馬料,一碗涼水。到晚上祭灶時,點上“小雙包”蠟燭。
③ 吃雜拌兒
小孩子是最喜歡祭灶的,祭完灶,剩下的關(guān)東糖、麻糖、爆米花糖就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食品。而且不僅因為有糖吃,還因為即將到來的新年。
南方大部分地區(qū):臘月二十四——“民間傳統(tǒng)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小年在臘月二十四。早在晉周處的《風(fēng)土記》以及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詞》等均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這天過小年的傳統(tǒng)。
北方大部分地區(qū):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北方地區(qū)在清朝中期以前也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如《清嘉錄》記載:"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江浙滬地區(qū):除夕前一天——“小年夜”
江浙滬地區(qū)習(xí)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yīng),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年。歷史上,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廿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稱此夜為小除夕。
南京地區(qū)等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小年”
相傳明成祖朱棣篡權(quán)奪位后,南京百姓對其殘忍和苛政怨聲載道,借由正月十五的燈會懷念上一位帝王的寬政,于是元宵節(jié)成了南京的小年。
四川、貴州部分地區(qū):除夕夜——“小年”
根據(jù)占星學(xué)的劃分,十二星座是看每個人的出生公歷日期。小年在不同的地區(qū)時間是不一樣的,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2019年小年是1月28日/1月29日,根據(jù)下面的十二星座劃分表,我們可以知道小年這一天出生的人是水瓶座(01月20日&—&—02月18日)的。
2024年北方小年具體時間:公歷2月2日,星期五,農(nóng)歷臘月廿三。
1、祭灶
祭灶是小年最主要的節(jié)日風(fēng)俗。相傳祭灶源于漢代的“黃羊祭灶”。《后漢書,陰識傳》載:漢宣帝時,有個叫陰子方的人,在臘月初八做早飯時看到了灶神,便殺了一條黃狗祭拜他(祭祀用的黃狗叫黃羊) 。此后陰子房家族世世代代受到灶神的賜福、生活美滿幸福、吉祥如意。因此,人們爭相效仿。
2、送灶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shè)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 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shù)淖欤屗麆e說不吉利的壞話,多言吉祥語,祈愿福滿人間。
三、小年的特殊食品——灶糖
作為祭灶送灶的“灶糖”,是小年主要的特色美食,大多數(shù)地區(qū)講究吃“糖瓜兒”,即麥芽糖的一種,放在嘴里一咬,又酥脆又香甜、還又有黏性,寓意是給灶王爺嘴上抹了糖、又黏住了嘴,讓他在玉帝面前只說好話、不說壞話。
1、貼窗花
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nèi)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鴛鴦戲水等等。
2、沐浴理發(fā)
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而沐浴理發(fā)的活動,多集中在小年前后進(jìn)行。
3、趕亂婚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rèn)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xiāng)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4、祭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過了小年就是年,這是北方人常說的一句話,每一家都充斥著幸福的笑臉,畢竟新的一年什么都是嶄新的,所以人們會非常期待新的一年的到來,這樣會有好的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