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便是是新年的開始。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元旦節的象征意義,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元旦節的象征意義
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元旦”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著新生,是一種對冉冉升起希望的寄托。
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征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1、中國古代稱新年第一天是“元旦”或元日、元長、元朔、元春,具體日期在西漢以前都是各不相同的,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創“太初歷”,以正月初一日為元旦,從此歷代相沿,直至民國時期。
2、西歷公元紀年法傳入我國后,民國時期以西歷元月一日為新年,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議確立以西歷元月一日為“元旦”,舊歷年正月初一改稱“春節“。
陰歷始日
中國的“元旦”這一概念,歷來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時期的夏歷以春一月為正月,商時期的殷歷以冬十二月為正月,周時期的周歷以冬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冬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規定春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正月一日”在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陽歷始日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1、尼羅河漲潮時間
大約在公元5萬年前,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已由游牧變成農耕,定居在尼羅河的兩岸,他們的農業能否收成與尼羅河發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的泛濫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每次都把這個時間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
于是,古埃及人便把一年的開始定為這一天。這便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2、堯禪位給舜的佳話
4000多年前堯舜時代,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
后來人們把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1、朝鮮
和我們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朝鮮人在新年時,家家戶戶貼對聯和年畫。有的人家在門上貼上壽星或仙女的畫像,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魅,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了除夕預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節,朝鮮的婦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們頭戴一種麻制的帽子,稱為“福巾”,身穿帶花紋的五色彩衣,進行蕩秋千比賽。她們以一處樹花為目標,看誰先踢到或咬到為勝。也有在高處掛上銅鈴的,以先碰響者為冠軍。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里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2、印度
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制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后,就互相將紅粉涂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輕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
3、蒙古
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而朝鮮和中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韓國人在元旦這一天,全家除了團聚飯宴外,還要進行祭祀祈禱等活動。男孩子多半去放風箏,女孩子則跳跳板。
4、巴西
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后地尋找那象征幸福的金樺果。瑞士人則有元旦健身的習慣。
5、希臘
在希臘的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里面放一枚銀幣,誰吃到了就是中祝福。在元旦這一天,巴基斯坦人們個個手拿紅粉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涂在額上,以示慶祝新年吉祥如意。
6、保加利亞
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準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只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愿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7、巴拉圭
巴拉圭人把每年最后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8、英國
在英國,公歷元旦雖沒有圣誕節那樣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還是根據當地的風俗勻慣展種種慶祝活動,以示送舊迎新。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后,朝屋里邁進第一只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做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
9、法國
法國人在新年到來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許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們認為,元旦時如果家中還有剩余的酒,新的一年則交厄運。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10、德國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后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似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的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鐘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并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在新年里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還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伙子們順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