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就是人們所說的上元節,有著很久的歷史積淀。在民間,也有很多的歷史傳說流傳下來。那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盤點24年的元宵節又被稱為什么節,歡迎參閱。

元宵節又被稱為什么節
元宵節,又被叫做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傳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立的。傳說中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說中,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于軍隊,后來傳入民間的。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點彩燈織起來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1、湯圓
在我國南方地區,不只是元宵節,哪怕大年三十、春節,湯圓也是必吃美食。傳統的湯圓以馥香軟糯的糯米面為皮,包入花生、黑芝麻等甜蜜餡料,軟糯清甜、馥香怡人,是南方地區最著名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近些年,隨著湯圓的發展,這種地方特色美食已經成為了全國人民過元宵節的必吃美食。而且,種類也更豐富多彩、形形色色:有水晶湯圓、彩色湯圓、肉餡咸味湯圓等,餡料更豐富、色彩更絢爛,讓人大開眼界、大飽口福。
2、元宵
可能很多人認為,湯圓與元宵是一種小吃,只是南北方不同的叫法罷了,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湯圓與元宵可不只是南北方的地域差異,還有個頭、制作方法等很多區別。湯圓一般是用糯米皮包入餡料,然后在手心里團啊團;元宵則是先形成方形固態餡料,然后在糯米粉里面滾啊滾。也可以這樣理解,南方包湯圓,北方滾元宵。一般湯圓個頭較大,而元宵則個頭較小。
3、餃子
在過去,我國北方地區元宵節吃什么傳統美食呢?當然不是湯圓了,“好吃莫過餃子”,在北方人眼中什么也抵不過一頓餃子,過元宵節亦是如此。一般在元宵節這天,北方地區每家每戶都要包餃子吃,俗稱“過十五”。在我國南北方交界地區,則是餃子、湯圓都要吃,在民間也一直有“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包湯圓”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