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節日的到來,對于我們的生活所產生的影響,應該從哪一些方面和角度進行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關于為什么北方和南方的小年差一天,歡迎參閱。

為什么北方和南方的小年差一天
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百姓隨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所以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差一天。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最悠久的。從清朝雍正年間,皇帝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匯報這一年來的工作情況,為了不重復祭拜,順便把灶神也拜了,后來這一天祭拜灶神的傳統被保留下來。到了民國,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說法,就是干部家里二十三祭灶,一般群眾推遲到二十四。后來,據說是因為社會進步了,人人平等,大家也就隨了皇帝,沾沾“貴氣”,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了。
1、女不祭灶
民間有俗語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男人在中秋的時候不能出門賞月,而女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不要參與祭灶。
2、祭灶全家到
民間俗語說:祭灶不祭灶,全家都來到;意思是出門在外的人,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要回到家中,準備祭灶過年。
3、小年禁忌殺生
有部分農村地方禁忌,臘月二十三這天是傳統小年,小年這天不要殺生,不要屠宰,動物也是生靈,別在小年里動了煞氣。
4、饅頭不送人
小年里蒸的饅頭不要送人,民間認為,小年蒸的饅頭是祭天祭祖用的,不適宜送人。
5、小年禁忌搗蒜
地方風俗禁忌,小年里不要搗蒜,據老輩人講,如果小年里搗蒜,會將新年里的運氣搗跑了。
1、首先是祭拜灶君,寄托了老百姓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人們將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茶、酒、雞,并且燒香和燃放鞭炮。還有就是“掃塵”了,大家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
另外,“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寓意把不好的運氣趕走,對未來日子有嶄新的希望。
2、到了這天,就是被視為“忙年”的開始,通過祭祀和大掃除等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把舊的不快除去,為即將到來的大年夜做了一個良好的鋪墊,人們也有一個心理準備進入春節。
祭灶王。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貼窗花。過了臘月廿三,家家戶戶就開始貼窗花了。
貼春聯。在很多地方,小年就開始貼春聯,算是比較早進入春節了。
掃塵土。小年時,還要掃灰塵,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
婚嫁。過了臘月廿三,漢族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
吃麻糖。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
吃餃子。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小年分南方和北方主要跟古時“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有關。古時過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
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國古時“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有關。古時過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這一說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的等級觀念比較強,因此過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職業。